English

让科研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2007-07-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晁永强 本报记者凌翔 我有话说

不久前,我国高校孵化出的又一个上市公司青岛软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我国唯一一个以橡塑材料与工程为研究方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源于世界化工和医药巨头拜耳公司的德国朗盛公司决定在青岛建立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

这些都与青岛科技大学息息相关。

近年来,学校在保持特色,服务区域经济

发展的思路下,积极发挥科研强校的作用,“973”、“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频频“落户”青岛科大;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达1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海尔集团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或基地,加快了基础研究和高精尖技术、应用技术相结合,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取得突出的科研成就的同时,青岛科技大学强调教学和科研的一体互动,彼此融合,借助科研改善了办学条件,拓宽了学科专业的发展,提高了师资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科研工作已成为青岛科技大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科研经费改善了本科教学的条件

根据统计,2004~2006年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经费中,企业横向合同经费占总经费的61.8%。这些经费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为学校添置了大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并改善了实验条件。

学校与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核心技术,获得了研究开发经费近2000万元。通过与国内外众多企业的科研合作,寻求实施设施和资金支持,在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基础上,建成了一大批窗口实验室,有的实验设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办学条件。如德国Neztsch公司窗口实验室的建立,就是经与德国Neztsch公司反复洽谈,只投入80万元就引进了世界一流水平的DSC、DMA、TGA整套热分析仪,建成Neztsch窗口实验室,使该专业的高分子物理实验室的设备水平极大提高。再如,为了加强橡胶工程实验室,与台湾育肯公司联合建成了育肯窗口实验室,增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无转子发泡流变仪、门尼粘度仪和电子拉力机等设备,所有设备均实现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和数据处理。

科研项目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学校大力提倡教学与科研双肩挑,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骨干教师通过科研工作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还采取“机构开放、人员流动”的体制,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组织队伍、凝聚力量;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通过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和“引进来、送出去”等措施,促进学术队伍的凝聚和成长,促使新一代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物理化学教研室不足20人,他们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先后承担过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十项研究课题,开发了被兄弟院校广泛采用的“工科物理化学试题库”。十几年下来,这个教研室培养出8名教授、3名全国优秀教师和山东省教学名师,出版的教材中有3部被列为教育部推荐的百部研究生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教材,物理化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密炼机改造及转子设计研究”课题组20多年承担了国家和省、部重大设备攻关项目以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省部市级奖等10余项,其人员也由“七五”期间成立研究室时的八九个人,发展到今天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20余人,涉及机械、材料、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培养了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青岛技术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青岛市劳动模范1人。

科研成果促进了学科专业发展

学校注重科技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努力将学校的科研优势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随着科研方向的成熟,一批新学科新专业在此基础上也孕育而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和更新了教学资源。

崔作林和张志?教授涉足纳米材料的研究,孕育了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因此诞生。2000年张军教授从英国留学回国,在从事阻燃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全工程实验室,开展安全工程的项目研发,两年后创建了安全工程专业,现在已成立了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使学校在安全工程这一领域从无到有,并在国内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自2002年以来,学校新上的20余个专业都是在有科研支撑的基础上开办起来的,并因此迅速发展,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

另外,通过科研及成果产业化工作,不仅使教师提高了学术水平,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资料,将科研工作中取得的这些最新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授课和教学质量。

科研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学校强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向学生开放了实验室,并对向本科生开放的实验室以立项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创造条件让本科生早日进入科学研究实验。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科研立项。近三年来,学校本科生共完成实验室开放项目500余项,科研立项408项。

学校还要求各学院将本科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训练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通过开展和参与科研工作,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近三年,仅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本科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就达21篇,其中被SCI收录14篇,中文核心6篇。

学校还借助科研合作单位的支持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158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02个,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产、毕业实习过程中,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工程实践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