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动高效“学科链”

2007-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本报通讯员 周挥辉 刘中兴 党波涛 我有话说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说,华中师大之所以能取得学科建设的重大发展,是因为做到了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源头,以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学术平台为保障,真正形成了一条牢固而又运转高效的“学科链”。

优秀人才团队是关键

在这条“学科链”中,关

键是优秀人才及由他们所形成的团队。华中师大通过学科集成与融合,通过科研项目相互联结,形成了一批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高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骨干、以标志性成果为目标的研究团队。

今年3月,华中师大物理学院王恩科教授负责的团队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该团队现由14名从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与夸克物质物理研究工作的中青年教师组成,核心成员平均年龄45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刘连寿、李家荣、蔡勖等老一辈学术带头人就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国内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经过不懈的发展,近几年来,团队核心成员合作成果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团队核心成员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

华中师大通过实施“桂子学者特聘教授”、“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等有力措施,加大了学科队伍建设力度,形成了院士、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各个层次的人才群体。而且,自国家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学校共获得5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在全国排名第32位。这些人才成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和生力军,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交叉合作搭平台

研究平台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特区”,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和基础。华中师大近年来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点、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研究平台建设,实现“校市”、“校企”、“校校”合作模式以及校内学科交叉的学科合作模式。“十五”期间,华中师大还投入1.5亿元实验室建设经费,重点建设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适应学科和专业特点的实验室体系正逐步形成。

同时,为了使研究人员克服浮躁心理,避免短期行为,华中师大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成果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科研评价从重数量向质量、数量并重转变,从统一评价向分类评价转变,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性评价转变。实施“银桂计划”、“丹桂计划”等,有重点、分层次地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创新。

而带动人才和平台建设的就是科研项目。近几年,华中师大科研经费快速增长,2006年达7500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九五”的48项增至“十五”的10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由“九五”的37项增至“十五”的64项。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和立项经费居教育部属师范类高校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40项,经费达1290万元。

勇创华中第一

学科链的有效运转,直接带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华中师大创下华中地区和湖北地区两个“第一”:成为华中地区第一个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湖北地区第一个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高校。同时,该校也是湖北地区首批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华中师大在2007年出台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描绘了学科发展的蓝图:有重点、分层次建设几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学科,建成一批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特色学科,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的学科格局,着力提高学术水平和办学层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