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受共同的文化之根

2007-07-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玉兰 汪大勇 我有话说

“你们一定要来哦”

7月10日傍晚,北京什刹海后海沿边,清风徐来,夕阳映水,波光荡漾。后海北沿宋庆龄故居院内的大草坪上传来阵阵笑语,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载歌载舞。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台湾省教育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闭幕式正在这里举行。

昔日,宋庆龄女士在这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园里从事国务、接待中外友人、关注少年儿童,今天,这里既是怀念先贤的纪念馆,也是一个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大草坪上,有的在合影,有的在谈论行程经过的山川风物,有的在继续讨论下午论坛上的话题。经过两天的交流,两岸百所中小学的校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200余人都互相熟悉了。

“我是炎黄子孙,生长在嘉义,从事春风化雨的工作。”台湾华南高商校长、嘉义市教育会理事长黄义春幽默地对本报记者介绍自己的名字。黄先生对这次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的第一感觉是“收获很丰硕”。他说:“这次论坛让全国各地包括台湾许多学校分享同行们的教育经验,既提供,也吸收,作为重要参考。这种经验分享让我们在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少走弯路,非常有价值。共同探讨,也缩短了距离,让感情更加融洽。”

来自河北张家口市下东营小学的贾晓洁老师说:“虽然两岸青少年可能面临不同挑战,但是由于有共同的教育传统,两岸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台湾的论坛代表,他们都说的一句话是:“论坛由台湾省教育会承办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来哦!让我们做东道主。”

“根”的佳话

闭幕式开始之前,论坛代表们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台湾省教育会理事长、致远管理学院副校长郭添财介绍,来到大陆已经是第六天了,第一站是曲阜。郭先生说:“在台湾,师范生毕业前都要拜孔庙。到曲阜去,有一种朝圣的味道。而且,在深入探讨教育内涵之前,先去曲阜,体会共同的文化、传承、经验,甚至用词,大家在情感上更容易贴近。这次论坛非常有收获,特别是情感上的收获。还有一个成果就是,彼此了解了两岸青少年面临的问题,由于上一代人有共同的教育传统,所以可以针对青少年面临的挑战,一起斟酌一个‘药方’。”

台湾代表们还去登泰山、参观趵突泉、访问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等几所学校,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用台湾省教育会总干事王玲惠女士的话说,是“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团和气,一片热情”。

行程中有一件纪念品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津津乐道。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赠送给台湾省教育会一件龙型根雕工艺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刘宪说:“首先,我们同根,都是龙的子孙;其次,我们共同关心的是教育的‘根’,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根;第三,愿两岸教育工作者友谊根深蒂固。”由此,“根”成为一段佳话。

其实,这次论坛本身也是两岸青少年教育共同发展的“根”,正如同黄义春所说:“这次论坛播其种,滋其长,未来开花结果。这是一个开始,未来更多的交流、发展可以想见”。

共同的倡议 共同的心声

这次论坛,是两岸共同探讨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寻求解题方式新突破的一个开始。在论坛发言中,台湾省教育会候补监事俞朝庆、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吴明清等多位学者深入探讨了这一现实:社会变迁迅速的现代,青少年所受的冲击最大,青少年在价值观、心理适应、人格养成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大陆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问题也是讨论热点,代表们还探讨了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接轨,帮学生们学会“休闲”,如何经营“五心级”学校――老师用心、行政尽心、小区同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如何应对社会多元影响下学校道德教育等问题。

经过两天来在一个主论坛三个分论坛的热烈讨论,两岸教育工作者代表充分表达了对构建两岸教育交流平台的期盼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愿望,最后形成一个《共同倡议》。

倡议提出:

一、面对世界的发展和挑战,“两岸心连心、教育展未来”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神圣使命,我们有责任携起手来针对青少年社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展开教育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为两岸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两岸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发展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二、以举办“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为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双方定期交流的平台,构建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实施学校之间的亲情接触和社会教育基地的对口开放,使两岸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进一步扩大交流交往的成果。

图为论坛代表在什刹海宋庆龄故居。朱永强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