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于洪珍:爱洒学生心田

2007-07-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方跃平 陈建雄 刘静 我有话说

在中国矿业大学校园里,有一位年迈的女教授,自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矿业教育紧紧连在了一起,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她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全部的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了她的学生,以满腔赤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她就是首届全国高校百名教学名师奖获

得者、中国矿大信电学院博士生导师于洪珍教授。

高擎爱的教鞭

从教46年来,她先后大胆地涉足《高频电路》、《多媒体通信》、《通信电子电路》等20多门前沿课程的研究和探讨,并成功地将自己消化吸收的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

多年来,于洪珍十分注意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每一堂课的具体教学工作相结合,广泛收集资料,整理素材,认真准备讲稿和教案,做到备好每一堂课,同时很注重教学成果的总结整理工作。根据几十年教学实践经验,她总结归纳了“十大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包括联想启发、对比启发、由浅入深启发、讨论式启发,关联式启发、多媒体教学的形象式启发等。这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论证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特别强调互动,“上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儿,每个人都要参与进去。”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们为同一问题而各抒己见的热烈场面,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面带微笑,仔细听学生的发言,谁回答了问题,谁提出了比较创新的看法……于洪珍都详细记下来,对每位学生的意见做出总结。

她一直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每年春季新学期一开课,信电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几乎有同出一辙的新感受:他们的前沿学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任课老师,居然是两鬓斑白的老太太!这让许多学生意外不已,因为在他们看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理应属于年轻教师的专利,银发斑斑的“老太太”能跟他们讲解最前沿的多媒体技术吗?所以每当于洪珍手捧教案走上讲台时,同学们立即屏住呼吸,目光迟疑。

但于洪珍娴熟的教学手段、精彩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讲课方式和妙趣横生的言谈总能让学生们对她的怀疑和担心转化为尊敬与钦佩。现已读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文晓临,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万万没有想到年逾花甲的于老师,其思维居然那么超前,从她的第一堂课中我们觉察到她是一个走在学科最前沿的人,因而她的每一节课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学生到课率一直是最高的。”

学术领先的永恒动力

主动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成了于洪珍保持学术领先的永恒动力和不懈追求。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在接手每一个科研项目后,她都要亲自去现场蹲点,甚至经常到几百米下的矿井采集精确数据。

在主持设计河南平顶山煤矿信集闭系统中,身为总指挥的她与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三个月连轴转。1990年春节她是和科研团队一起与平顶山煤矿矿工一起度过的,为的就是利用春节矿下停产的“大好时机”及时调试控制电机车。平顶山一矿矿长听说矿大女教授要留守在井下过年,深受感动也执意要和她一起过春节。除夕的鞭炮此起彼伏,于洪珍想着远方温馨的年夜饭桌,看着控制电机车系统的平稳运行,有些许的惆怅但更多的是欣慰。春节后,她和工人一起,几百根线一根一根地测量,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最后测试显示,一个线头都没出问题。

于洪珍主持的10个省、部级科研项目中,《井下电机车PC控制信集闭系统及应用》、《煤矿多媒体安全监察管理系统》等4项成果获部级二等奖,《矿山电网多媒体自动化系统》等4项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自1990年以来,她发表学术论文69篇,《煤矿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应用》等多篇论文被EI、ISTP检索收录。

滋润学生心田的滴滴雨露

    岁月更替,年华流逝,于洪珍步入了花甲之年,心却依然像年轻时一样鲜活。

于洪珍不仅教学水平精湛、科研水平卓越,更多的是她对学生的关爱,是人格力量对学生的深深感染。很多学生都不会忘记,2002年冬天里的那个早晨,当于洪珍走进教室时瞬间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因公出差归来的于洪珍,经过一夜的路途颠簸后就抱着书本资料赶到课堂上课,寒冷的天气不曾减弱她满怀的热情,一路的疲惫不曾淹没她眼角温暖依旧的笑容。

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高莉说,于洪珍对我们研究生一直从严要求。在她跟随于洪珍的近4年里,于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她。2006年3月5日,于洪珍不幸摔断左腿住院后,依旧没有停歇对高莉毕业论文的修改工作,在住院20几天期间,于教授忍着左腿的疼痛,伏扑在床头柜上把她近15万字的论文仔仔细细地修改了两遍……

预答辩会便在于洪珍家中的客厅举行。一台计算机、一架投影仪、一张桌子,构成了简单的教学空间。高莉一字一句讲述着自己的毕业论文,左腿裹着纱布的于洪珍半倚在椅子上,仔细地听着。预答辩整整持续了3个多小时,在场的人无不被深深感动。

于洪珍始终将育人放在第一位。不止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于洪珍也是给学生无尽的关怀。信息98级一名学生毕业前夕父亲突然去世,家境困难的他难以安心做好毕业设计。于洪珍知道后,不仅耐心安慰,鼓励他好好学习,还给了他500元钱让他先回家看望。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半个世纪来,她像一块煤,无声地燃烧自己推动时代的列车不断前进;同时,她又是一块金子,光辉的品格和无私的精神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