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形成中的世界科技大国?

2007-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受英国政府科技与创新办公室委托,英国著名智囊团DEMOS于2005年启动了思想路线图(TheAltasofIdeas:China,India,KoreaandtheNewGeographyofScience)的软课题研究项目。以中国、印度、韩国的崛起和科技发展对英国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内容,历经18个月

的调研,于2007年1月结题并召开国际研讨会正式发布研究报告。本文编译了调研报告有关中国的部分内容,包括英国对中国科技实力评估、现有问题分析以及对我国科技发展和英中合作的对策建议。

 中国科技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目前中国的科学和创新体系仍存在各种问题,但政府快速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自1999年以来,中国研发投入每年增长超过20%,2005年已占GDP的1.3%。2006年12月,世界经合组织宣布中国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2006年1月,中国制定了新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立了未来15年的优先资助领域,并设定了2010年科技投入占GDP的2%、2020年达2.5%的目标。2006年1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科技大会致辞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规划同时指出,现今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如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创新能力差等,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克服。“自主创新”将和“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三个代表”、“和谐社会”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词汇。

有着25年政策研究背景的资深美国科技政策专家DanisSimon认为,“很明显,中国的科技体系已进入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阶段,它终将腾飞,但什么时候还是个问题”。他给出了4个理由:第一,随着政府对统一的国家创新体系思考的深入,中国的政策变得越来越成熟开放;第二,传统的国家计划和调控体系逐渐被取代,新的资助体系和绩效措施逐步被建立起来,企业和私有部门的研发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三,大学质量显著提高;第四,中国已加快研究体系国际化的步伐,建立起与欧洲、日本、美国等国的广泛合作网络。

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Oregon大学政治学教授RichardSuttmeier借用狄更斯的话来形容中国科学正处于“最好也是最糟的时期”。中国的科技体系存在着体制性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所谓的“技术陷阱”,中国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的技术,只有0.03%的中国公司拥有其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中国的发展也将取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一系列的矛盾,例如计划经济与市场之间、研究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与文化及伦理的“软件”建设之间等。

中国科研与人才状况分析

1.论文产出

出版物及引用分析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产出的一种方式。从论文数量看,中国的科学论文已从1995年占世界2%提高到2004年的6.5%。引发文章数量激增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带来的科技迅猛发展是一方面。同时也应看到,博士生被要求至少在SCI上发表一篇文章才能毕业,研究人员的文章发表情况直接与基金申请和个人奖励、提升相关联,这在提高中国论文产出数量的同时,也导致大量低质文章的出现。

具体到各学科来说,毋庸置疑,中国在一些领域,如材料科学、分析化学和水稻基因组研究等具有很强的实力。最近的一次关于纳米科学研究的分析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具体到各个科研机构,有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在物理、化学、工程、材料、数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论文引用位居世界所有研究机构的前1%,其他5所中国大学至少在以上1个领域中位居世界的前1%。

2.人才状况

1978年,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中国毕业生重新有了到国外深造的机会。在随后的25年间,70万留学生远赴海外求学,他们中的大部分留在美国或欧洲工作,但在过去几年中,回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据估计,约有17万人出于爱国、家庭关系、政府鼓励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创业机会等原因回到中国。成千上万的留学生回到国内创建公司或在学术界担任要职,并同时与美国或欧洲保持联系,“人才流失”已经逐步被“人才流通”所代替。

除了大量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中国也培养了前所未有的大批量高素质人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大学的扩招。目前中国每年有420万高校毕业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学习科学、工程和信息技术。

大学的质量在提高,新的课程被引入,更多的外教和交流项目被提供,更多的与国外大学的联合中心被建立起来,国家对大学的投入也在增加。目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进入世界前100所大学排行榜,其他四五所大学的排名上升也非常快。

中欧与中英科技合作

随着科学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越来越全球化,科学成为国际性的事业,科学家间的合作网络也随之不断拓展。中英两国间合作增长很快,但我们也应看到两国资助体系不同给双边合作带来的问题。英国大部分研究是“自下而上”由科学家兴趣主导的,而中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哪些机构拿到资助做何种研究――这就意味着科技部、各省市决策人和许多研究机构本身倾向于做大型的双边合作项目(如合作研究中心),而对小型的、由研究人员主导的项目兴趣少些。相对其他同样注重“自上而下”大项目的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一资助体系上的不匹配让英国看上去有些“光说不练”,这也是大多数受访中国人的整体感觉。他们觉得英国很善于组织科技双边会和双边交流,而很少给予科学家或项目实质性的投入。

为推动中英两国科学家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探索一种能够将两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资助模式相结合的新资助体系。两国的决策者应该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做法,而不是将自己的做法强加于他人。在这方面双方已有一些积极的举措:英国政府已与中国科技部签定协议,共同支持双方在能源研究、电子科技和零排放煤炭技术方面的合作。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自主创新”应与“四海为家”创新相结合。这对中国有好处――一个开放的、广泛的和全球化的创新体系更能够产出中国所需要的科学突破;同时全世界也将从中受益,全球迫切需要中国在气候变化、贫困和疾病这些共有问题上投入更多的技术和创造力量。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将改变科学,正如科学将改变中国一样。(范英杰、鲁荣凯、韩建国编译)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