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7-07-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视域交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詹小美《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视域交融的问题。这种交融一方面通过解释者将自身处境或视域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

哲学融入解释者的视域。要达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融合,既要有自己的视域,又要不囿于自己的视域。理解者必须形成自身视域,必须具有对自身视域的合理评价并保持开放姿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理解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深入社会实践,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与他人所发生的现实交往活动中,发现各种现实问题,并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逐渐地形成自己观察思考问题的立场、态度、观点和方法等;第二,深入学习和领悟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知识;第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放弃个人私利,胸中装着全体人类的福祉。

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路径要互补

    陈新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撰文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回归文本、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面向时代和实践。在三种路径中,回到文本是前提,借鉴西方是参照,面向实践是根本。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超越路径依赖,实现不同研究路径的互补,使三种路径之间既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而并行发展,又相互借鉴和补充。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渠道,为此,特别需要确立研究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超越意识。

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反对五种“割裂”

陈学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反对五种“割裂”:“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割裂、“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割裂、“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割裂、“回到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的割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割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

    王员、汪荣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过程,需要诸多的条件。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作出杰出贡献: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学习和科学态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提供了思想理论前提;对调查研究这一唯物主义方法和反“左”斗争策略的运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分析和准确的国情判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规定了基本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的新发展

石书臣《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人格的塑造、思想和行为的规范调控等方面;在领域方面一般包括思想领域、智能领域、业务领域等。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在内容和领域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内容方面由导向向主导、由激励向转化、由塑造向开发、由调控向协调等方面发展;在领域方面开始向网络、生活、心理环境等领域延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