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念如磐军如铁

2007-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温庆生 新华社记者张玉清 本报通讯员黄健 我有话说

 

图为“铁军”官兵驾驭战车夜间训练。曾宪平摄

拥有“铁军”美誉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这个师的前身是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

军”的“叶挺独立团”和“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起义部分武装力量所组成的红军第四军主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直接领导和指挥过这支部队。

这个师的师史,是一部浓缩的人民解放军军史:北伐战争中,他们当先锋、打头阵,赢得“铁军”美誉;长征中,他们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一路过关夺隘,被誉为“开路先锋”;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首战平型关,挺进苏鲁豫皖,血战刘老庄,被称为“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钢铁部队”;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决战辽沈、平津,一直打到海南岛,把战旗插上五指山。

几十年过去,“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信念在这个师始终坚如磐石。进入新的世纪,“铁军”传人在全军率先完成轻型机械化部队的建设,而今正向信息化目标阔步迈进。

热血映丹心

在红军师,“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已深深植根于官兵的血肉之中。

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就出自这个师的“秋收起义团”。1993年8月17日,徐洪刚在探家归队途中,面对4名持刀行凶的歹徒挺身而出。身中14刀的徐洪刚用背心兜着流出体外的肠子追击歹徒,其壮举感动中国。

这个师的许多人,把早日加入党组织,作为平生最大心愿。“秋收起义团”六连战士陈永龙身患血癌,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仍多次提出入党申请。去世前3天,团党委批准了陈永龙入党。2005年8月2日,“和平使命―2005”中俄军演现场,10名战士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火线入党。俄罗斯记者不解,问:“你们入了党有什么特别待遇?”战士们的回答铿锵而坚毅:待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一切……近10年来,部队转型建设急需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适应这一需要,这个师先后有2000余名干部离开心爱的铁军,仅在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当年,全师就有200多名干部义无反顾地脱掉军装――尽管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尽管他们都有浓厚的铁军情结,尽管他们都有奉献铁军的壮志!然而,当组织上下达了命令后,没有一人提出任何要求,把坚决服从转化为了听党指挥的实际行动。

官兵的忠诚源于对党的信仰,源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把握。“铁军”是第一个建立政治课制度的红军老部队,他们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部队建设的强根固本工程。每逢党的重大创新理论出台,师都要安排各级正副书记授课。师里编写《科学发展观观点解读》等学习材料,用于指导基层学习;还成立由理论功底厚实的机关干部和团领导参加的讲师团,集中组织备课,每年到部队巡回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对“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思潮侵扰,师党委用我军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史引导教育官兵牢固树立“党指挥枪”的军魂意识。这些年来,无论形势怎么发展,班子怎么更替,兵员成分怎么变化,铁军部队始终把“铁心跟党走”的传统视为血脉代代传承,视为经典天天念诵,视为法宝人人珍爱。

钢刀不卷刃

置身部队营区,目睹新一代铁军官兵日日夜夜披坚执锐、斗志昂扬的豪迈后,记者对克劳塞维茨那句“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的名言,有了透彻的顿悟:在长期血与火中锻造出的旺盛战斗精神,就是铁军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利刃!

红军长征时,铁军“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舍命夺桥,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22名勇士紧握13根光滑的铁链,迎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冲向泸定桥对岸。他们视死如归,有的中弹掉到了桥下,被怒吼的河水卷走了,但其他人仿佛没有看到这些,更没有退缩,速度更快了……”一代代铁军传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幕。时光荏苒,“要桥不要命”的精神,始终浸透在铁军传人的血液里,激励他们续写着“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的传奇。

长江之险,险在荆州。1998年8月的一天,水利专家预测,最大的一次洪峰即将到来。经过洪水40余天的肆虐,大堤险情四伏,人心恐慌,没人知道下一分钟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可此时有人发现从远方涌来一股绿流,镇定地逆车流而进,奔向抗洪大堤。不一会儿,只见大堤上一面巨大的横幅在风中招展,傲视洪魔,上写四个大字:“铁军来了”。

荆州人民一时间奔走相告:铁军来了!

望着群众期盼而信任的眼睛,看着脚下叫嚣的恶浪,官兵们铁了心:一定降服洪魔!此刻,大堤已是险情频发,暗涌、溃堤不时出现;水流湍急,堵缺口的沙袋扔下去无济于事。

怎么办?跳到江里去打桩!一声命下,官兵们毫不迟疑跳进湍急的洪水中,手拉手筑起一道血肉之堤。浊浪把他们呛得喘不过气来,断木不停地撞击着他们的胸膛,可此时号子喊得更响,他们的胳膊挽得更紧了。

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洪魔被无敌的勇士踩在了脚下。

拼体力砺胆识,铁军官兵英勇无畏,在进军高科技的征程上,他们同样敢把困难踩在脚下。近年来,随着大批信息化装备不断列编,官兵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毅然丢掉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老章旧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攻艰破难的奇迹。

2005年6月,这个师开始装备某新型突击炮。上级要求40多天后新装备就得参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在别人眼里,让新装备马上投入大型实兵实弹演习,简直是天方夜谭。面对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找资料、请专家、测数据,没日没夜地“猫”在气温高达50℃的狭窄炮车里摸索训练,90%的官兵“闷”出了鼻血,从未干过的迷彩服上,一层厚厚的盐碱混合着斑斑血迹,结成了五彩的疤痂。一个月下来,官兵人均掉了6斤肉。这年7月11日,官兵们驾驭这种新型火炮亮相演兵场,发射炮弹73发,发发命中目标!

有人说:“铁军师的官兵晚上睡觉都睁着一只眼。”此言不虚。在铁军采访,记者时刻被他们浓烈的备战氛围所包裹。从师长、政委到普通一兵,全师官兵一年四季身着作训服,人人佩戴“铁军”臂章和“光荣使命卡”,首长机关战备携行物资常年放在指定车上,30分钟内即可完成出动准备。去年底,济南军区对个师379团进行紧急拉动,在无事先预告的情况下,全团数百台车辆装载各种战备物资、所有人员荷枪实弹,到达指定地域时,比规定时间提前2个多小时。

创新展雄风

1997年,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这支老红军部队率先成为我军轻型机械化步兵师,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踏着时代的鼓点,和着进击的节拍,10年的转型建设,10年的探索磨炼,铁军雄风更胜当年。如今,这支英雄的铁军部队已经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代表新型陆军发展方向的部队――各级指挥员“谋”的能力大大增强,部队“动”的能力经得起考验,后装系统“保”的能力实现跃升,广大官兵“突”的能力明显加强。

去年夏天,曾在这个师工作过多年的一位老首长回来看望官兵,他谢绝了师领导的陪同,独自进营连、走班排,与官兵“零距离接触”。几天以后,老首长离开时,无限感慨:“红军师的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让人放心啊!”

转型后的机步师并非都是全新的装备。大批新型装备开进来,原有的火炮、通信、工程保障等老装备仍在使用。新老装备之间的技术层级相差几十年,官兵们戏称为“四世同堂”。要使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战技术性能、不同科技含量的装备,在作战和训练中步调协调、目标一致、战法吻合、信息共通、指挥统一,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再难也难不住铁军传人。他们与科研单位、技术院校、装备厂家联手,摸索出“以长补短、治短促长、同步协训”的方法,使新老主战装备训练目标、手段、战法等融为一体。针对新老装备、主战与保障装备信息不兼容、指挥不畅通等问题,革新研制出多种软件接口,实现不同装备的信息共享和指挥互通;摸索出“先入等待”、“包干合作”、“捆绑跟进”等几十种保障方法,使大批新老装备最大限度实现了作战训练的同步与协调。

尝到了破难的甜头,就有更大克难的劲头。2005年夏,红军师经过近半年专业强化训练和单车战术训练,适时组织全师转入分队战术训练。师长杨剑带领部队到军区综合战术训练场驻训,围绕装步分队战术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这一课题,开展理论探讨、沙盘推演,总结出《装步连战术训练组织与实施》、《加强装步连进攻战斗规定》等成果,并成功地实施装步分队实兵实弹战术演习。据统计,近十年来,红军师先后有数十项训练经验被推广,编写的十多部训练教材成为全军的教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