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7-07-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

陈锋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刊于《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数次变化,其中一个总的趋势是从国有到私有。土地的私有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消失,而是以另外不同的方式存在

。秦汉以至明清,国有土地大致有公田、屯田、学田、皇庄、官庄等名目。土地的私有化只是导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的出现。秦汉以后的土地制度,大致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田赋”征收亦不相同,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在田赋征收的过程中,涉及诸如田赋的征纳物品、田赋征收中的考成、私饱以及田赋的预征和蠲免等问题。

《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

戚学民在《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刊于《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对郭沫若抗战时期的重要论著《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做出新解,由此梳理其论学宗旨,再评其学术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十批判书》不仅意在反对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同时也有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同行商讨之意。郭沫若不赞同一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先秦诸子的某些评价,曾在《群众》上发文批评以墨子为“工农革命的代表”的观点。此文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内部引发了争论,《群众》刊发了对郭文的商榷文章。同志间的批评让郭沫若感觉不安,他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清算,作为对批评的总答复。《十批判书》是以实事求是精神开展学术研究的典范,今人须联系其创作的具体情境来研讨其丰富的学术史内涵和思想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