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风从这里刮过

2007-07-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汉文化的久远影响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省作协党组书记 杨承志

“大风起兮云

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传颂出古老中国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世人称道的“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汉墓、汉画像和汉兵马俑,展示了汉代雄浑敦厚、大气磅礴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成就;司马迁的《史记》体现了一个学者博大的胸怀抱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汉文化在经济、政治、文艺、社会制度、宗教、科技诸多方面,都创造了当时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今天,我们以科学的、历史的、客观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汉文化,探讨汉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弘扬传承汉文化精神,无论是对于地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要而现实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汉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俊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代代积累、吸收、创新而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汉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据专家研究,黄帝是刘邦之刘姓的祖先,刘邦之后,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等均是刘氏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还体现在民族的大融合方面,炎、黄经过长期冲突交融形成大的部落联盟,到了汉代,继秦的统一,又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疆域。汉代疆域的巩固,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准。汉代的治国方略、理念承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汉初奉行黄老哲学,与民休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儒家文化治国的先河,其后,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这些正是继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

刘邦的方略

中央党校教授 张锦成

刘邦在亡秦灭楚、建国兴汉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国方略,其中有些颇有独到之处。

政治方略方面,汉承秦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权,恢复大一统的封建国家;铲除异姓王,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采纳张良等人意见,定都长安;迁徙富豪;采取和亲政策,争取稳定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积极措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建立起来。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统一是贯穿的主流。秦朝创立了空前规模的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统一的中央政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然而,昙花一现的秦王朝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人事的因素,顷刻瓦解,迅速覆亡。但历史发展的主流不容中断,建立新的王朝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刘邦的政治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军事方略方面,刘邦从公元前209年率3000人在沛县起义,到公元前207年迫使项羽乌江自刎,中间大战70次,小战40余次,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亡秦灭楚,兴汉建国,这和刘邦杰出的军事才能及实施的战略战术是分不开的。不管是西进亡秦,还是东进灭楚,都采用了避实击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且运用得相当成功。从谋略上坚持斗智不斗力,用持久战对付项羽的速决战,达到了以弱胜强的目的。

经济方略方面,汉初社会贫困,百废待兴,迫切要求恢复生产。刘邦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劳动力与土地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轻徭薄赋,提倡节俭,抑制商人,减轻刑罚,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为汉朝的辉煌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人方略方面,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关键是拥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并且能知人善任,慧眼识贤,不拘一格用人才。“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段有名的论述,实是刘邦用人之道的真谛。

评价刘邦要拓宽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田人隆

汉朝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重大的影响。刘邦建立汉朝后理乱至治,初步解决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他比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更高明。秦始皇虽然创建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但在如何保持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上栽了跟头。用现在的话来说,秦始皇没有解决封建王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个棘手的问题,却被农民出身的汉高祖解决了。汉高祖的治国理念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因此成为后世统治者宝贵的政治遗产。我们评价刘邦,回顾其历史功绩,一定要放在这样的大视野中来考察。

从历史发展来看,刘邦的历史功绩非一时之功,而是万世之功。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虽然创自秦始皇,但其确立和稳定则在于刘邦。刘邦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推翻暴秦,建立新王朝,更在于他为安定天下、巩固统一所创立的新制,在于他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摸索积累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后世封建王朝所承袭的与其说是秦制,不如说是汉制。史书称赞汉高祖“规摹弘远”,这个评语是非常中肯的。草根出身的刘邦,有如此博大的政治胸襟和坚毅的魄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刘邦的个人魅力即在于此,这使他得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之列。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得天下难,治天下更难,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难上加难。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七个年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艰难的岁月,也是他人生中大放异彩的一段光辉历史。他当时面临形势可谓“天下匈匈”,危机深重、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士兵的复员安置、功臣的论功行赏、异姓王貌合神离、匈奴扰边,等等。可以说是内外交困,百废待兴。刘邦在接受历史赋予的皇帝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整合、安定民生和巩固统一的历史责任。这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如果说,得天下主要靠的是武力,那么治天下就更需要政治智慧。汉高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的同时,也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汉朝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恒夫

历史上创建一代王朝的皇帝数以十计,但他们创建一个朝代的动机不一样、功绩不一样、影响也不一样。像汉高祖不但创建了一个朝代,还创建了既往又开来的大汉文化,它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认同度。

我们这个民族被称之为“汉”民族,由此又衍生出“汉语”、“汉人”等。我们的历史经历过夏、商、周、秦、汉之后有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为什么我们只自称“汉族”,而不是称“夏族”、“商族”或“宋族”、“明族”,我以为,其根本原因,是汉朝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这一点主要体现于六个方面:一是在政治结构上确立了以郡县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二是确立了儒家伦理思想,以“仁”、“孝”为伦理思想的核心,以“和”为处理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原则;三是制定了符合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的严密的礼仪制度;四是制定了“以德取人”的吏制制度;五是鼓励文学创作,开创了文学盛世;六是创立与推行有利于增加凝聚力、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并使全社会和谐友爱的民俗。

研究汉文化更要弘扬汉文化

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周传家

汉代通过政治上继承秦制,细化法律制度,推行黄老哲学,与民休息,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在军事上拓展了疆域,文学艺术也有很大发展。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它体现的博大和深厚,非常值得后人研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在西方的物质文明不断进入的情况下,西方的强势文化也不断渗透。研究汉文化,弘扬汉文化,就是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守住民族的根的重要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

沛县作为刘邦的故乡,汉文化研究起步较早,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与千古龙飞地的地位很不相称。以后要加快开展汉文化生发起源的研究,要与西安、咸阳及周边地区加强联系与合作,推动汉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拓展;要开展阶段性的比较研究,譬如汉文化与“唐文化”的比较研究等;要开展汉文化“活态”的保护。任何文化都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是有生命的,有激情的,有追求的,所以,研究汉文化,就是要让它活起来。这种“活的东西”就是“小传统文化”,它存在于民俗、民歌等生活领域。有了文化“活态”的保护,它就活在了民众中,活在了当代人的生活中;最后还要加强汉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以进一步带动和促进研究工作。

让汉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谱牒研究中心主任 李吉

早想来沛县,看看刘邦故里。通过实地参观了解,更觉得沛县是个充满现代化气息且经济繁荣的魅力城市,这里汉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真是不虚此行。

沛县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闻名遐迩的古筝之乡、武术之乡。早在几年前就听说沛县的古筝很出名,曾远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为此,我特感兴趣。这次参观了大风乐器有限公司后,我的第一印象是沛县人真“厉害”。沛县人在古筝、琵琶等乐器制作中,别出心裁地将汉文化的内容融入乐器制作之中,让每一件乐器都富有汉文化色彩和韵味,真正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沛县人应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优势,发展汉文化产业,做足汉文章,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着力将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张良的历史地位小议

江苏科技出版社编审 周骋

历史不会把荣誉平白无故地送人,张良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与他的历史贡献是分不开的。汉定天下后,作为胜利者的君臣在探讨成败得失时,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中对张良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于汉王朝的建立,张良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要说他有过什么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计谋,一时却难以指认出来。当时张良所起的作用在《功臣表》里记得清清楚楚,“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徒下韩国。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解上与项羽之?。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这里的功劳也是虚实夹杂,其实者是可以指认的,而其虚者实际上也是可以指认的,最明显的就是以韩申徒下韩国。但张良世家记得清清楚楚,他与韩王成每得一城,旋即被秦军夺去。所以这个下韩国,更确切地说是战韩国。真正下韩国的是刘邦的西征军办到的。但刘邦与张良的关系好,他要把自己的功劳算给张良,谁好意思说长道短。所谓“常计谋平天下”则可大可小,在平天下的过程中张良出谋划策的事是有的,而谋大谋小,谋好谋歹,则可另议。可以肯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计谋,否则直接讲就是了。再如“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虽是个真假掺半的事,但至少还有那么一回事。破武关后,张良设计“张旗志”,使得秦军懈怠,促成了沛公的胜利,但把“秦王恐降”安到他头上,就明显言过其实了。所以,如果张良真有什么决胜千里的计谋,《功臣表》里应该不会不记。之所以不记,或许是确实没什么可记,只好空缺,给后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准确地说,张良的真实功劳只被记下了两条,即解鸿门宴刘项冲突及讨要汉中一郡。这两条功劳都不小。推算起来,刘邦得张良之助的事情应该有四起,一是下南阳,二是攻武关,三是鸿门解围,四是多要了汉中一郡。这四大功劳确实非常人所能及,但也多属出谋划策,而不及其他,与决胜千里似乎挨不上边。

关于楚汉文化的“非物质遗产继承”

徐州教育学院教授 田秉锷

对“楚汉文化”的研究,应该“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也即物质与精神并重,甚至要给予后者更多的关注。举例来说,陈涉的“死国”勇气及为天下先的理念;项羽“取而代之”的反抗精神及无往不胜的英雄主义;萧何的爱民忠君思想、务实作风、法制观念;曹参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风格及与民休息的观念;王陵的坚持原则与刚正不阿;张良的大智大慧;韩信的知兵善战、忠勇兼备,以及诸多楚汉英杰的品格风范,都须重新认识。而刘邦的天性明达,好谋能断,善于用人,更是达到了文武全才、胜负泰然的高度。总之,楚汉代表人物的研究,有待深化。

而从文化建设上来看,楚汉英贤们的文化成就也值得重新加以梳理认识。如汉代赋税制、汉代和亲制、汉代法制、汉代礼仪、汉代经学、汉代兵制、汉代中外交通、汉代官制等,都潜藏着可供学习借鉴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楚汉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方面的遗产似乎更有借鉴、继承、发扬之价值。

沛县汉文化遗存是一笔巨大财富

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培封

沛县的汉文化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遗迹、遗物,如泗水亭碑、高祖原庙、歌风台、歌风碑、吕公墓、射戟台、琉璃井、汉画像石、樊井、泗水故道、周田、安国寺、灌婴寺、刘邦店、上马台等等。二是文献资料的记载,特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纪》、《东观汉记》、《西京杂记》、《楚汉春秋》、《三辅黄图》的相关记载,还有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经学家们的相关评述论说,另外地方志书如明清两代的《徐州府志》、《沛县志》等也有不少资料。三是历代文人墨客对沛县和沛县文物古迹的题咏。四是沛县人世代相传的大量的有关汉代的民间传说,对汉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了生动的补充,并反映了民众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所有这些遗迹遗存、文献资料、历代题咏和民间传说,对于沛县来说堪称厚重可观的一笔文化财富。

2000多年来,沛县人对此是极其重视的,元代诗曰:“至今沛父老,能说汉君王。”高庙、歌风台、歌风碑、泗水亭及碑铭、吕公墓、射戟台屡经兵燹水患,但屡毁屡修,直到19世纪中叶的咸丰年间。唯有如此,从南北朝至清代,历朝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对这些名胜古迹才能吟咏不绝。公元1861年,这些历史遗迹、遗存被洪水淹没冲毁,当时正值内忧外患,民生凋弊,无力进行修复。20世纪5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从荒草乱石中将歌风碑扒出并建亭保护。60年代又将栖山汉墓出土的文物和画像石加以保护。80年代初,重建了歌风台,珍藏歌风碑;镌刻了鸿鹄歌碑,并建鸿鹄轩加以保护;找到了射戟台,建亭安放。90年代中期县委、县政府,在经济转型并有所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精心策划设计,大力建设汉城景区。建起了歌风台,再现了“巍巍高台”的雄姿,将汉白玉刘邦雕塑像移上高台,把大风歌碑、元代摹刻碑、甲子碑一并搬到台上,并于台上重建了诗词碑廊。二楼辟为数千件文物陈列室。底层精心制作了“高祖刘邦胜迹展”。重建了高祖原庙,巨大的描金高祖塑像立于“乐沛殿”正中,汉代24帝画像列左右配享。建起了仿汉步行商业街――汉街,其南为文化广场,紧靠汤沐路南建起占地500余亩的汉城公园。公园以汉魂宫为核心,四面有200余亩的水面,另有少儿、青年、老年活动区,碧水蓝天,绿草红花,垂柳拂面,苍松掩映。

1996年5月18日沛县举办了第一届刘邦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节会期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成立了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并举行汉文化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沛县汉文化研究》论文集。这大大提升了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大大提升了沛城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大大提升了沛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县的知名度。目前,沛县正在规划实施五里三诸侯纪念馆的建设、吕公墓的修复、龙飞桥和龙飞公园的建设等。这一系列举措,对沛县汉文化的开发利用,对和谐文化的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沛县是海内外刘氏宗亲的根

香港刘氏宗亲总会第十八届理事长 刘麦量

这是我第二次来沛县,1998年我曾来过一次,这几年沛县的变化很大,让我很受震动。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海内外刘氏宗亲的景仰之地。近几年,沛县县委、县政府多次举办刘邦文化节,对海内外刘氏宗亲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高祖原庙、汉城公园、歌风台等汉文化景区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也说明了沛县县委、县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的发展。世界刘氏宗亲总会会馆在沛县奠基,进一步增强了沛县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回到香港后,我们将联系更多的刘氏宗亲及社会各界的朋友来沛,寻根问祖,交流合作,为沛县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沛县歌风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