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未曾彪炳史册的英雄篇章

2007-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先义 我有话说

迄今为止,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这是一套规格最高的丛书: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书名;朱德委员长为之作序;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修改文稿,数百名开国将帅为丛书撰稿。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由解放

军出版社(原战士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革命史料丛书《星火燎原》。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困难时期纸张短缺的因素,从一万余篇选出的优秀稿件入书的不过635篇。50年后,这批革命历史史料中的“黄金”,再次与读者见面。

上至将帅下及战士的手书历史

1956年8月9日,为了迎接建军30周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发起以“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为题的征文。征稿内容自1927年8月南昌起义到1957年8月30年间,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史实,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决策,著名战役和战斗经过,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部队生活纪实等等。共和国的领袖们深知,这支从南昌走来,一路披荆斩棘、屡经战火的人民军队,到1956年尚未有一部系统的军史,这与我们这支享誉世界的英雄部队是不太相称的。趁战争刚刚结束,发动有过战争经历的同志写回忆文章,是做好军史写作的第一步,也为后世留下一批极为珍贵的革命传统教育史料。

征文开始,千千万万从战场上走来的将军和士兵踊跃响应,拿起笔书写自己亲历的无数艰险及精彩故事。据统计,有9位元帅(林彪未撰稿)、431位将军(8位大将、36位上将、84位中将、303位少将)、62位参加过战争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先后为丛书撰稿。全国应征稿件多达3万余份,最后由各地择优选送到北京的有11610份。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刘少奇、邓小平亲自参与修改文稿,有篇文章邓小平同志就改了16处之多。元帅们不仅自己写稿,还负责审稿和处理编辑部的各类送审件,彭德怀元帅逐篇审阅了平江起义的文稿。

1958年9月,当丛书第一集上下册出版时,总书名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亲笔写了序言。195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看了新排出的送审稿清样,兴之所致,挥笔为丛书题名“星火燎原”,从此丛书各集统称为《星火燎原》。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共出版了10集,计635篇文章,360万字,印数达数百万册,用13种文字向全世界公开发行。至于这部丛书的价值,郭沫若同志曾撰文评价,称它是一部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在这部文稿中,许多篇章如《突破天险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夹金山》、《九个炊事员》等都是记述革命历史的经典篇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进步,数十年来成为我们进行党史、军史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

这样一套史料价值很高的丛书,也留下了些许遗憾,那就是入书的稿件只有635篇,一大批“未刊稿”被藏诸“秘室”。至于原因,据亲历其事、年已90岁高龄的《星火燎原》老编辑黄涛同志回忆:当时必须考虑各方面军、野战军的篇数平衡,有的部队篇数过多,即使文章很好很重要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比如因为反映一方面军的稿量大,连刘亚楼这样的名将的稿件也不得不删去了;二是政治因素影响也是重要原因。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一批老同志如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的文章被列为“暂不刊用”或“后排”。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由于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用纸紧张,出书规模不得不大大压缩。

“未刊稿”打开尘封50年的英雄史诗

2006年,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即将迎来建军80周年。解放军出版社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批珍贵的历史存稿,至今尚存的比较完整的文稿还有1000余篇,纸张虽已变脆,但从内容看大部分稿件质量极好,且每一篇都附有稿笺,并详细注明了当年未刊用的原因。编辑们看着这些开国将帅们的亲笔手稿,像面对面地聆听他们描述昨天的炮火和硝烟。

阅读“未刊稿”,我们发现,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类似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激荡人心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并非偶然现象和个别行为,几乎在每个部队都有许许多多与此相类似甚至更为感人的故事。

我军建军80年,虽屡经战火却所向披靡,从大刀长矛、小米加步枪,到今天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多军种多兵种的强大武装,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军有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对这些优良传统,“未刊稿”作了生动而具体的展现。长征时担任红三军团五师师长的李天佑撰写的《把敌人挡在湘江面前》,就是一篇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优秀篇章,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作战场面。1934年秋天,为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三军团五师在重要方位担负阻击敌军的任务。为保证中央纵队安全渡江,所有团营级指挥员冲在最前面,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一批团长政委血洒阵地,仅十五团就接连牺牲了两个团长,后来由师参谋长胡震直接代理该团团长,但没几分钟也牺牲在阵地上,打到最后,营连级指挥员已所剩无几。在“拖不散、打不垮,誓死保卫中央纵队过江”的口号下,指挥员伤亡后立刻就有人自动代理,他们以牺牲500余人的代价,终于把敌人死死地拦在了湘江边的一片山地上,掩护党中央渡过了湘江。类似这样的记述,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是革命战士对党、对人民的无比忠诚,表现了我军官兵一往无前、视死如归、面对绝境而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

当年红三军团十五团团长白志文在《特殊的连队特殊的班》一文中,详尽记述了红军抢渡湘江时,贺子珍为掩护师政委钟赤兵而身负重伤的经过。在部队过北盘江时,突遇敌机扫射,部队已隐蔽进树林,但断腿负伤的钟赤兵躺的担架此时却暴露在湘江边,密集的子弹射向担架。万分危急中,贺子珍毫不犹豫,一个箭步飞身扑在钟赤兵身上。历史留下了这悲壮的一幕,一个女红军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钟赤兵的安全。敌机疯狂扫射之后,贺子珍几乎成了一个血人,她负了重伤,伤口多达17处。毛泽东知道后立即赶来,重伤的贺子珍为了不拖累部队,提出了留在当地的要求,毛泽东态度异常坚决地说:抬也要把你抬走。说完他把自己的担架和一个强壮的警卫员留给了贺子珍。就是这样一个反映部队内部关系的动人故事,因当时碍于江青的特殊因素,在编选时不得不暂时搁置起来。此后关于贺子珍的这段英勇故事的记述,历史也只留下淡淡的一句话:“长征时她曾负过伤”。

在长期的征战中,我军上下之间形成的良好内部关系,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巨大凝聚力的来源。类似贺子珍的故事,在“未刊稿”中有很多篇章,也最为动人。记述红军过草地的《不知姓名的战友》一文,作者为邓仕俊,当时是普通的一名连队文书,因害伤寒病靠4位不知姓名的战友抬着行军。过草地时因饥饿先后牺牲了两名担架员,而在掩埋这两位战友时,竟不知道两位战友叫什么名字,因为4名担架员来自不同的部队。第三位担架员牺牲前,也只留下了一句话:对不起,同志,我不能送你过草地了。3位担架员用生命护送战友过草地,而他们却连名字都来不及留下。他们或许互不相识,但同样的理想和信仰,使他们相互凝结出一种至高无上的战友情感。“同志”的称谓,在那时显得是那样纯洁无瑕。

无论经验和教训,都是一代先贤用鲜血用生命书写的历史,从他们的足迹中,我们品味咀嚼理想、信念、奉献、牺牲这些字眼时,显得是那样具体、形象和厚重。如今,“未刊稿”的作者们绝大多数已不在人间了,但他们亲笔书写的昨日经历和见闻,已成为先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图片均选自《星火燎原》)

《星火燎原》(未刊稿) 解放军出版社

南昌起义(油画)

红军宣传员手绘的壁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