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伦理生活

2007-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建新 我有话说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是要让广泛的社会大众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凝聚力与思想向心力,不断完善大众的伦理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流,发挥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就必须融入大众

的伦理生活,引领大众的伦理生活,从而催生健康而有生机的大众文化。

▲在大众伦理生活领域,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各种文化的相融共处,各自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不仅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文化间的相互融通。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社会,是要关注大众生活,建设和谐的大众文化以化解各类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广泛地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去,规范和引领大众生活伦理,使其不断完善,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降,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内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主题转换,即精英文化逐渐相对势弱,而大众伦理文化则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虽然时至今日,大众伦理文化从文化层级上看尚属于亚文化层次,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大众伦理文化有着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蕴涵着巨大的文化释放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的大众伦理文化生活领域中之价值观念良莠不齐,价值矛盾激荡,观念的型塑性极强。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在后殖民主义时代通过文化殖民向大众所浸染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大众伦理文化生活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就此而言,如果我们无法提供一套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文化价值体系,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丧失这一文化基地,进而会阻碍和妨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性举措。

大众伦理文化是对老百姓日常伦理生活的刻画与勾勒。它关注的是大众生活中所体现的日常性伦理,主要涉及大众生活的群体道德心理、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伦理议题。从群体社会学的角度看,大众日常生活的伦理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凝固,缺乏较为深入的价值判断力,往往是依据社会记忆以经验或习惯的方式出现。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大众伦理生活中主要表现出如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物物于物。《庄子・外篇山木章》有句名言:“物物而不物于物”。说的是用物而不受制于物,这样就不会受物的牵累。庄子的这句话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扬弃对“物的依赖性”。从总体上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并没有达到物质产品相当丰饶的程度,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物质产品的主要功用还仅限于日常生活。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大众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以物质消费为最终追求目标的生活态度。虽然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如物质生产力与大众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公正等等。然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对物的依赖性的扬弃虽然必须通过物质手段来决定性地加以解决,但同时,人的自我意识也要与时俱进。当人在物质世界中丧失了自我或再度丧失自我的时候,人就会变成物质的奴隶,从而丧失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人的尊严。反映在大众伦理生活中,其结果就是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滋长。

淡却理想。生活的理想并不是理想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今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横空出世的空想的乌托邦,而是切实可行并正在进行中的真实的社会主义。如果没有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了解,也就不可能理解当前中国特有的社会状况,从而也就无法树立对未来的理想。

一味地怀旧感伤。怀旧情结是大众伦理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表征,简单地说就是当现时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总是怀恋往昔,怀着感伤的心态冀望于回归以往生活状态的心理。这是缺乏进取精神、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缺乏辩证发展的眼光。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即使有着形式上的相似性,本质也发生了变化。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以追忆周朝之好而倡“小国寡民”之祖制,而不到300年,秦朝就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其国力与民生岂周朝之所能及?如果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只是想旧时之好而畏前途之艰,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永远是落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把历史观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时代价值的完整而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是要让广泛的社会大众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凝聚力与思想向心力,不断完善大众的伦理文化生活:

其一,要让价值协同真知,凸显文化之导向性与合理性。

文化之核心在于价值,价值之根基则在于真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必将在不同的价值间有所选择,并安排它们的序列和结构,从而创建自身的文化体系。不过,文化的价值选择并不是随意的,一般而言,选择基于对价值的真知。真知能告诉人们一种文化之所以选择某些价值而放弃另些价值的理由所在。真知是在历史与社会的情境中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只有真知才能使文化价值具有牢固的思想根基。因此,文化的价值选择表达着一定社会所意欲的方向与路标,而真知则是行进者的视野与谋划。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未来历史形态的科学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百年来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流,发挥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就必须融入大众的伦理生活,引领大众的伦理生活,从而催生健康而有生机的大众文化。

其二,要求统一而不同一,彰显大众伦理生活之包容性与开放性。

核心价值体系之目的理念在于和谐。所谓和,指的是不同事物的共处、配合、相互取长补短而成一体。自古有“和而不同”的说法,即讲求统一共处而不千篇一律。因此,和谐总是和包容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有容乃大,有容才有和谐。正因为如此,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大众伦理生活领域,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各种文化的相融共处,各自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不仅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文化间的相互融通。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统一的,讲求和而不同,必纳各家之所长。文化开放之门户不仅要面向我们的历史传统,同样也要面向优秀的外来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大众具备良好的思想、观念、情感基础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提升大众的文化鉴别力。

其三,要寓情理于品行中,彰显大众伦理生活之规范性与实践性。

文化之核心在于价值,价值观之核心在于道德价值,而道德价值之核心则在于价值的规范性。所谓道德价值的规范性,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应该做的,什么行为是不应该做的,其行为的正当性及其理由何在,并如何去合乎规范地行为。一般而言,文化的一大社会功用就在于其规范性和实践性。文化通过一定的规范要求约束大众的行为,从而驱恶扬善,并积极地倡导人们在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把行为最终落实在实践上。这就在体系上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为一体的文化教育与规范功能,寓情理于品行中。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这些规范要求当作习惯加以践行,培养良好的德性品质,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