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运带给学生“青年之气”

2007-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侯珂珂 我有话说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奥林匹克则是一门人生哲学。在健身中成长,要从学校开始。”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徐达简短的致词启动了“奥林匹克与学校体育教育”国际论坛。

7月20日,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奥地利、韩国、南非和泰国7个国家的中学体育教育一线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在“奥林匹克与学校体育

”国际论坛上各抒己见。他们围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奥运举办城市文明素质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作用、以及如何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通过研讨,代表们充分认识到抓住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全面完善中国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体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行动方面获得了共识。

通过奥运的桥梁,加强各国学校间的体育交往,从而促进文化、精神共融的观点得到代表们的首肯。论坛上,一位专家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19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400米栏金牌获得者埃里克,曾在1925年来到中国,他到天津和平11中,在那里当了20年的体育老师。这在历史上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育交流。除了帮助中国学生锻炼身体,埃里克还带来了欧洲的化学教程,真心地帮助中国学生。这位专家表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只是凤毛麟角,但这个“金字塔”背后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搭起来的根基。通过北京奥运会,希望中国有更多学校和学生,与全球各地的学校学生建立起广泛联系,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帮助各国学生深入了解各国的文化。

交流是为了文化的共鸣,达到思维与精神的活跃与和谐。可以说,奥运会早已超越运动本身,它包含了精神、价值观念、文化、社会责任乃至理想等人类的共同追求,这对当今基础教育是一个重要启示。中国教师代表范禄燕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任职宣言中也认为,体育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使青年人获益良多。作为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为奥林匹克留下的宝贵遗产。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也是在从一种新的角度、以一种新的方式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全面落实每天学生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新起点。

众所周知,现在的年轻人面临更多诱惑,比如,酒精、毒品以及过度的互联网游戏。如果这些诱惑占了上风,我们的青少年就不可能实现“更快、更高、更强”,而体育运动可以在抵制这些负面影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研究表明,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年轻人不仅身体更加健康,而且他们接触毒品和酒精的几率也小,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这一切都需要深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

来自美国的高中老师丹尼・肖尔通过自己崇拜的运动员,阐释了他对“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理解。他说:“我最喜欢的奥运会运动员从来没获得过任何一枚奖牌,他不像卡尔・刘易斯那样获得过9枚奥运金牌,也没有姚明那样的优势和支配地位。他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半决赛中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他甚至都没有冲刺――他是一瘸一拐、蹒跚往前走,最后在他父亲的帮助下才到达终点。他整整落后冠军一分钟。这就是英国运动员德里克・雷蒙德。在参加奥运会之前,雷蒙德的脚曾做过5次手术,在1/4决赛中,他是跑得最快的,但在半决赛里,他突然倒在跑道上,他痛苦地抓住跟腱,停了14秒钟,但他还是站起来了,他的脚每次踏到跑道上,身体都会因疼痛而扭曲。此时,他的父亲冲进跑道,搀扶着他,父子俩泪流满面地走到终点。”

丹尼・肖尔表示,再也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一课,它能教会学生:什么是坚忍,什么是毅力。奥林匹克精神的创始者顾拜旦

认为,“更快、更高、更强”不是来形容伟大的成绩,而是来形容全世界运动员的伟大梦想和目标。

人们说,“奥运会重在参与”,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奋斗。奥运会及奥运精神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去教导和鼓励学生,去努力实现“更高、更快、更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