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军队: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2007-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喻国英 温庆生 陈劲松 我有话说

 

油画《人民军队党指挥》作者:许宝中李泽浩

北京七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宽敞的大厅。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上人潮涌动。

1750件珍贵文物,970余幅图片,20件大型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装备,6个大型景观,穿越历史时空,从不同角度,表明举世无双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创新理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军营文化建设诸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作出的卓越贡献。

走出军博这个庄严的文化殿堂,一句话在记者心头澎湃:人民军队――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一个人站立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视野;党的科学理论是人民军队的灵魂和视野,决定着人民军队的方向

“八一”建军节前夕,有一条新闻引人注目――被誉为“铁军”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开进”中央和地方各种媒体的荧屏和版面。细心的读者发现,这支走出共和国5位元帅、7位大将和300多位上将、中将、少将的精锐之师,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其秘密武器是曾创造出对我军发展壮大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个第一”: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第一个“支部建在连上”的党支部,第一个在班排建立党小组,第一个实践游击战“十六字诀”……我军建军的一些重大原则和制度,最早都在这个师实行。走进这个师的师史馆,看到标志着赫赫战功的无数奖杯锦旗,可以直接感受我党理论的巨大魅力。

1927年9月29日,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曾在这个师发展了6名党员,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说。这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为我军发展指明了方向。

早在人民军队创建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曾着力思考和解决“建什么军、怎样建军”这一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1927年9月著名的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等原则,从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受挫后的颓气一扫而光。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正式确立“党指挥枪”等根本原则,确立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制度。这些独有的建军原则和制度,衍生出其他军队所没有的政治优势;一支举世无双、无敌于天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以“铁军”开创的“列宁室”学习制度为发端,我军创立了部队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这项制度,是我军有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特点,为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提供了坚实保证。

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为世界叹服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立强大国防的理论。

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形成以军事变革与军队转型为主体内容的国防与军队建设学说。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建军新要求。

正是站在这一个个伟大理论的起点上,人民军队一次次掀起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大幕。

人民军队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力量。

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图片引人注目。到大连舰院政治系21年,方永刚讲课门类最多,从最先的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到现在的政治学,共有10多个,连年获评A级。最近5年,方永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高质量攻克7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主编16部理论专著,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演讲数百次。方永刚激情传播创新理论,走到哪儿讲到哪儿,为部队官兵和地方干部群众作各种理论辅导报告1000多场次,运用俚言巷语释疑解惑,“见放猪的,讲放猪的话;见放羊的,讲放羊的话”,以最贴近群众的方式,让“真理火炬代代传”。

真理一旦被群众掌握,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掌握了创新理论的全军官兵,80年来肩上的任务数次转换,每转换一次,战斗力就跃升一次。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是我军一代代官兵骄傲传唱的军歌,虽经岁月沧桑,却历久弥新,愈唱愈响。

一杯开水、一条毛巾、一腔激情的讲课风采,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资料图片)  

从“铁军精神”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这支来自人民的军队,孕育出一系列宝贵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

2007年7月17日,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突袭重庆。洪水退去,山城重庆永远记住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名字――武警重庆总队政治部干事康波。在乘冲锋舟进入受灾区域查看灾情时,年仅26岁的康波不幸落水牺牲。这位年轻的党员,是争着挤上冲锋舟的……

像每一次危难关头一样,挺身而出的,总是人民军队。且不讲建军80年来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涌现的英雄和先进群体,就有“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海上先锋艇”、“海上猛虎艇”、“学习毛主席著作红九连”,有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欧阳海、安业民、麦贤得、杜凤瑞,有苏宁、李向群、杨业功、华益慰、方永刚、李中华等,星汉灿烂,光耀千秋。

与之相伴的是,培养和形成了许多在军内外影响重大的革命精神:革命战争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渡河精神、铁军精神、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狼牙山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有上甘岭精神、空中铁拳精神、海上先锋精神、海上猛虎精神、神威精神;戍边有南沙精神、红其拉甫精神、老西藏精神、喀喇昆仑精神、老高原精神、甘巴拉精神、老海岛精神;国防施工有二郎山精神、“三个特别”精神;国防科研有马兰精神、银河精神、勇攀高峰精神、风雷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丈量世界屋脊精神;部队全面建设和抢险救灾有雷锋精神、好八连精神、硬骨头精神、神枪精神、高原火箭兵精神、贺兰山精神、红川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忠诚卫士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北京。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全军1383名“白衣战士”,仅用7天时间,就建成小汤山医院,从死神手里夺回672条宝贵的生命。解放军302医院军医姜素椿在抢救北京第一例非典患者时不幸被感染,为了探索一条救治非典患者之路,这位时年74岁的老人,竟以自己的身体做试验,注射非典康复者的血清。

修建川藏、青藏公路,贯通陇海、成渝铁路,治理长江、黄河、海河,扩建开发大庆、玉门油田,恢复和建设鞍钢、包钢等等,人民军队在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蜿蜒千里的成昆铁路,平均每推进一公里就牺牲一名军人;唐山发生7.8级地震,10万部队官兵徒手挖掘废墟,使16400余人绝处逢生,救治伤员百万人次。

从诞生之日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支军队不变的宗旨。为了人民的利益,部队官兵可以牺牲一切。人民群众认定,“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

从祖国大地到异国他乡,人民军队走到哪里,就把敢打必胜、牺牲奉献的精神带到哪里。

2006年3月31日,中国向黎巴嫩派出一支工兵营,参加联合国在这一地区持续了28年的维和行动。这是局势不稳的中东地区第一次出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多枚重磅炸弹在距营区不足200米处爆炸并引起的大火,驻扎在“蓝线”以北仅10公里的中国营面临生死考验。然而,抢修道路桥梁,废墟中搜救人员,排除未爆炸弹,进行医疗援助……中国官兵总是在友军和难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战火中,中国营排除各类未爆炸弹287枚,填平大小弹坑42个,修复道路160多公里,为疏散上万难民提供安全之路――大无畏勇气和敢于担当的中国工兵营,成为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中一颗最耀眼的战星,为当地政府和人民所称道。

2005年,一部展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的电视连续剧《亮剑》,看得多少人热血沸腾、激情飞扬。一时间,一个叫“李云龙”的中国军人,成为人们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李云龙”们靠什么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揪住大家的心?靠的就是一股子敢打敢拼的血性。

今天的红二连,依然贲张着这股血性。从40公里奔袭到400米越障,从实战射击到野外生存……在一场持续3天4夜的实战性比武中,某部红二连一口气夺得8个单项中的5个第一。当颁奖的集团军领导得知红二连是在刚刚完成17个小时的紧急抢险之后才踏上比武场时,感慨地说:你们不愧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传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航天专家到我国参观访问,看到4台落后的晶体管计算机,怎么也不相信,用这样的设备能实现对通信卫星的测控。当年,美国等发达国家测控通信卫星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运算速度每秒百万次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而那4台晶体管计算机,加在一起的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总内存量不如一台286微机。

其实,国外航天专家哪里知道,我军素有敢于“亮剑”的胆略。“剑不如人,剑法超人”――他们大胆探索,应用新的测控方案和测控软件,满足了通信卫星的测控需求。

正是这种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使我军武器装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惊人跨越。

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造就的“两弹一星”牺牲奉献、敢于和善于拼搏等精神,已经谱写、并将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军营文化蕴含的激情和健康向上的情操,是一个民族永不沉沦的一支火炬和一声号角

我军历来重视军营文化建设。一部军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军营文化建设和发展史。军营文化是军人精神的体现与物化形态。军营文化是官兵陶冶情操、成长进步的阶梯,是铸造军魂、凝聚兵心、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鼓舞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解放战争时期,许多战士就是受到歌剧《白毛女》的影响,英勇杀敌,成为战斗英雄。

在“睡觉也睁一只眼”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平日唱得最多的歌曲是《坚决打胜仗》。每逢重大节日、周边安全形势发生变化、执行重大演习任务时,他们都及时对部队进行形势战备、职能使命教育,不断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他们经常组织开展“读英雄传记、听英模报告、看传统影片、唱战斗歌曲、讲英模故事、吟英雄诗篇”活动,让官兵从一段段战史、一个个战例和一名名战将身上,汲取营养,激励斗志,随时随地做好领命出征的准备。

“抬头是天,低头是海,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是驻守祖国南沙东门礁官兵的生动写照。面对寂寞,面对艰难困苦,是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礁容、礁花、礁园、礁联、礁歌、礁书”等军营文化,使他们壮志不衰,军威长振。“南行三千里,东门可为家,人在礁盘在,凯歌响天涯。”这首东门礁战士集体创作的诗歌,道出天涯哨兵的壮志豪情。

总政直属文艺单位,是全军宣传文化战线的窗口,这里名人名家多,优秀作品多,构成军营一道亮丽的风景。

享誉中外的八一电影制片厂,55年来摄制了2200多部各类影片,全景式反映解放战争完整进程的史诗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片长38小时18分钟,354万人次参加拍摄,是世界上放映时间最长的战争影片,也是世界上参演人员最多的战争影片;影片《地道战》全球观众28亿人次,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在世界电影史上叹为观止。

解放军艺术学院推出一系列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如《大河遗梦》等,共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246个奖项。

总政歌舞团在全国全军重大活动、重大演出、重大比赛中为军队屡获荣誉。大型音乐舞蹈《一个士兵的日记》获得剧目、导演、表演、舞美等32项一等奖。胡锦涛主席和军委其他领导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

总政话剧团推出在军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话剧,如《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万水千山》等,2004年创作演出的话剧《黄土谣》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填补了总政文艺团体争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空白。

总政歌剧团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逐步走向成熟。创作演出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雷锋》等百余部歌剧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

还有毛泽东主席亲自倡议成立的解放军军乐团,是国家级司礼部队和大型管乐艺术团体,建团55年来圆满完成欢迎世界各国国家元首、新中国历次国庆大典、阅兵等司礼音乐演奏6000余次,受到各国同行和民众的高度赞扬。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军营文化洋溢着阳刚之气、阳刚之美,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其中蕴含的激情和健康向上的情操,是一个民族永不沉沦的一支火炬和一声号角。

我军历来重视军营文化建设。军营文化是军人精神的体现与物化形态。

图为“铁军”战士们将家乡和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编成快板书,深化“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曾宪平摄

7月24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者经过展板。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举办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自7月16日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八一军旗红》晚会剪影

7月30日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八一军旗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王莉、刘和刚在表演对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八一军旗红》第二章节“万水千山”剧照。 新华社发(俞根泉摄)

英模代表在晚会上。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链接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内容选登)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传播精神文明,是我军建设的一大特色。2004年7月,中央军委批准文化装备列编列装。

全军普遍开展军人道德组歌和“八荣八耻”歌曲演唱活动。

军事宣传影响广泛,军队媒体成为对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展览,引起轰动。

军队文艺工作欣欣向荣,先后创作《万水千山》、《党的女儿》、《红梅赞》等一大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创作演出了100部舞台艺术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和获得世界冠军硕果累累。在军事体育竞技场上,我军健儿顽强拼搏,夺金牌、创纪录、振军威,捧回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奖杯,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在五洲高高升起。他们先后夺得431个国际比赛冠军、262个洲际比赛冠军。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军院校积极探索各类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现代化教学体系,进行了“指技合训”、“中高级军官交叉培训”、开放办学等改革试点,着力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全军院校学科建设成效显著,56个学科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军院校取得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成为军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强军,人才为本。几十年来,全军院校不辱使命,励精图治,培养了数十万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为军队建设的中坚力量。

从2001年至2006年,全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8项。目前,全军共有“两院”院士91名,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余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