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草原就在你的生命里

2007-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王燕琦 我有话说

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你的目光里;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我们的心底;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你的生命里……

不管你走到哪里,在内蒙古的任何一个角落,你总会听到这首歌的如泣如诉。与“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相比,这首歌更加表达出草原儿女灵魂深处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绿色情愫,倾诉出草原儿女艰苦卓绝迎风斗沙的坚

强品格和顽强精神。

建设和保护好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

2007年5月,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出版了他的新书《草原文化的生态魂》,前言里写到: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的本土文明先后中断和失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的恶化和土地沙化。而古老的中国一直在延续着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得益于北方草原这个绿色屏障的保护和涵养。我国北方草原民族具有强烈的“敬天、顺地、惜物”的天然禀性和生态智慧。

内蒙古东西长4000公里,从西部的额济纳绿洲到中部阴山林草交错带、锡林郭勒草原一直到东部的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它像一条绿色的玉带包裹着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其中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也是目前保留完整的原生态草原。就在这个屏障的北部、西部,蒙古大戈壁以及塔里木、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在步步逼近。绿色与黄沙就在这里争斗着,在降雨稀少的气候下,这里每增加一片绿色,都是人们用汗水乃至血水浇灌而成的。

西部大开发后,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建设,内蒙古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和保护好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

实现“局部好转,整体遏制”

2007年6月的一天,鄂尔多斯机场建成试飞。飞机上的人高兴地看到,这个水土流失严重,沙化退化的地区,满眼都是绿色。监测表明,鄂尔多斯的生态已经发生逆转,林草覆盖率由过去的17%提高到80%。

在东部的科尔沁沙地,沙地周边全部被林草锁住,沙地腹地也是林草覆盖,沙地正在缩小,绿色正在扩大,也实现了逆转。

在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这里绿锁沙龙。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同志视察时,那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裸露沙带。他在这里做过“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行”的重要指示。如今,昔日流动的沙丘已被满目葱茏的黄柳、樟子松等沙障牢牢网住。

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呼群告诉记者:“离北京最近,对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浑善达克沙地。通过治理,这里植被恢复,生态改善,沙尘天气逐年减少,沙地边缘内缩,再没有向北京推进一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内蒙古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亿元,治理沙化、荒漠化面积2.5亿亩,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6年间,全区共完成造林、封育、飞播7410万亩,其中仅人工造林就达4252万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这相当于每个内蒙古人种草种树达3亩。

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荒漠化面积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首次出现了减少。五大沙漠周边重点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覆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态势。内蒙古生态植被实现“局部好转,整体遏制”。

点破生态建设奥秘

2000年,鄂尔多斯市率先在全国实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制度。这是牧区生产方式的又一次变革。此后内蒙古在全区推行这一制度。2007年,内蒙古13亿亩草原,禁牧、休牧面积达6亿多亩,再加上轮牧面积,有80%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伴随“新三牧制度”,内蒙古有组织地引导农牧民进行生态移民和进城发展,以腾出草场恢复植被。锡林郭勒草原实行“封围转移”战略,有4万牧民告别牧草进城发展。

伊利的奶业拉动内蒙古200万户奶农进行退耕还草;东达蒙古王集团发展沙柳造板,带动农牧民种植沙柳。内蒙古的很多企业进行农畜产品的加工,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高,调动了农牧民“种绿致富”的积极性。

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部长苏建荣用“五点”总结内蒙古生态恢复的奥妙。一是体制、机制,过去草原公有,自由放牧,谁也不爱惜。现在承包到户,人人爱惜。二是政策,退耕还林还草,有补贴,可以基本维持农牧民的生活。三是产业化,企业积极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过去种绿得不到钱,现在种绿得绿、得钱。农牧民跟着他们可以发家致富。四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制度减轻了草原负担。五是生态移民,既让农牧民生活得更好,又腾出草原自然恢复。

还有人补充了一点,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顽强精神。上世纪50年代,女牧民宝日勒岱在乌审旗乌审召公社掀起绿色革命,通过铲除醉马草、治沙造林、兴建草库伦等措施,逐步改变牧区落后面貌。1965年,乌审召公社被党中央命名为“牧区大寨”。90年代,同样在这里,女农民殷玉珍倾家荡产在荒芜人烟的毛乌素沙漠中与风沙和孤独搏战20年,植树种草绿化6万亩荒漠。本世纪伊始,额济纳旗林业局长李德平几十年忍受贫寒,心系大漠红柳、胡杨,与破坏草原行为做斗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内蒙古有一大批治沙英雄,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恩格贝沙漠里,王明海辞去大集团副总的优厚待遇,潜心治沙。他的精神感动了远在日本的远山正英,老少两人把恩格贝变成了绿洲。赤峰克什克腾旗的唐臣,1984年变卖了家里的财产,带领妻子和11岁的儿子,进了西沙窝。简简单单地搭起了马架窝棚,克服千般困难,靠恒心和毅力,矢志不渝,用心血和汗水,把3400多亩荒沙变成了杏花野花满山的“世外桃园”。

精神的感召力是巨大的。知青林、记者林、捐助冠名林在内蒙古大地生根吐绿;中韩、中日的“友谊林”绿荫片片。内蒙古的生态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他们远道而来,栽下绿荫又匆匆而去。内蒙古人拥抱着他们,集体含泪咏唱《草原在哪里》:今日在一起,明日又别离,草原草原祝福你,祝福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