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草原文化花盛开

2007-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燕琦 高平 我有话说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写道:“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着各个历史时期和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

北方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物古迹,其中的远古遗迹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60年,尽管只是草原悠久历史的一瞬间,内蒙古却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地跨越。

文化瑰宝遍草地

呼和浩特城郊的大窑村,有着距今50万年前的大型石器制作场遗址,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人类使用炊火的遗迹和遗物,以及各种野生动物的化石。

阴山岩画记录了内蒙古先民的生活轨迹,在这一远古草原文化的投影上面,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气魄令人震撼,文物和艺术价值居全国之首。

2000余年的历史烟云,湮没了鄂尔多斯的秦代直道遗迹。直道便是古代的公路,主要是为了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络交通。秦直道的修建便利了草原地区与秦都咸阳的交通,同时促进了内蒙古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秦直道遗迹以及沿线的古城遗址被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它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交通史、通讯史、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60年来,内蒙古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瑰宝的保护和传承,党委和政府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蒙古族的“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安代舞”、“乌力格尔”和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曲棍球竞技”等17个项目作为内蒙古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其著作《马可・波罗行记》中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元代都城的繁荣,其中详细记述了位于正蓝旗上都河北岸上都城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1998年,上都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歌舞音乐铸精品

音乐、舞蹈始终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历史,牧人的悲欢离合往往寄托在音乐、舞蹈的语言之中。如今,举办蒙古族传统婚礼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城市青年的传统婚礼进行了改良,迎亲的马队换成了轿车,蒙古包变成了楼房,但马头琴美丽的琴声,伴随着悠悠的长调,依然传递着马背民族的独特性格与心声。

从草原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舞蹈《蒙古舞》、《筷子舞》、《马刀舞》、《盅碗舞》和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嘎达梅林》,一批批艺术作品,形成了一部绵延不绝的草原文化简史。

近年来,内蒙古全区大力推进艺术精品战略,创作了400多台剧目、节目,其中民族歌舞形成了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品牌,大型民族歌舞《腾飞吧,内蒙古》、《千里草原多秀美》、《马背情韵》、《天堂草原》、《鄂尔多斯婚礼》等一批艺术精品在国内外获奖100多项。全自治区艺术表演团体每年演出14400多场,其中下基层演出6700多场。作为内蒙古民族艺术的一个著名品牌,乌兰牧骑早已享誉全国,多年来乌兰牧骑精神已经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目前,68支乌兰牧骑演出队伍依然活跃在内蒙古各地,坚持为基层群众演出。

内蒙古通过市场化运作组织公益和商业演出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内蒙古杂技团赴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13个国家400多个城市。内蒙古歌舞团赴北京、广州演出《蒙古婚礼》上百场,并应邀赴美国演出无伴奏合唱音乐会《白云飘落的故乡》,都获得了高度评价。

文化大区梦成真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介绍,近年来,内蒙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市(盟)、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进一步健全。2002至2005年,内蒙古新建和改扩建93个旗、县图书馆、文化馆;建成19个旗、县宣传文化中心,100个乡、镇文化站。城镇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已建成文化广场230多个,仅包头市就有89个,呼伦贝尔市达21个。位于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馆新馆于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投入使用。包头市博物馆、通辽市民族博物馆、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等都也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文化项目。

内蒙古现已建成横贯东西部12个盟、市及90多个旗、县,全长近10000公里的光缆干线网,形成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卫星地面接受站辐射全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网。200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64%和90.15%,汉语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输,已覆盖了全国及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蒙古语卫视每天播出18个小时。

新兴的会展业、特色节庆文化等文化产业活动在内蒙古发展迅猛,近年来全区共举办了大大小小的集文化娱乐、经贸洽谈、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节庆文化活动上千余次。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分别举办的两届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六届昭君文化节,呼伦贝尔市举办的四届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阿拉善盟举办的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通辽市举办的七届科尔沁艺术节,乌兰察布市举办的三届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展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提高,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2001至2005年,内蒙古人均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5年内城镇居民依次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农牧民依次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十五”期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上,目前,内蒙古又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构想。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一位负责人预测,到“十一五”末,内蒙古全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定会由梦成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