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院士情怀

2007-08-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吕贤如 我有话说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刘先林,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

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对科研的热爱迷恋,对家人的脉脉温情,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炎黄情结

“我是党培养的科学家,在一摞获奖证书中,最珍贵的就是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在今年测绘系统直属机关的“七一”庆祝大会上,刘先林动情地说。

“工人生产产品,农民种粮食,战士保卫祖国。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但是党给了我这个知识分子很高的荣誉,给了我很多:给了我职称、给了我院士称号……”面对会场上的100多人,不善言辞的刘先林一讲就是半个小时。国家测绘局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小波说,“看得出,他经过了认真思考。”

“党是伟大而正确的。做人就要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种信念可以追溯到刘先林上中学时。1952年,刘先林上初二,当时,哥哥的好朋友是中学团委书记,也是刘先林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在这位大同学的影响下,刘先林初二入团,高一担任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大学担任学生会文化部长,1959年上大三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当时正值反右运动之后,家庭问题使刘先林的入党愿望搁置,也为即将到来的1962年毕业分配蒙上了阴影。

就在此时,中国测绘院的前身中国测绘所派人来武汉测绘学院挑选毕业生。刘先林因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被发现,但看到刘先林的家庭情况,来人犹豫了,他给当时中国测绘所所长王殿卿去了电话,王殿卿是抗日战争时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根据党的政策精神,他果断地拍了板:录取。

1962年10月,刘先林踏进中国测绘所大门,王殿卿和刘先林谈了话。王殿卿说:“祖国需要什么,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要到生产一线去,要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所的责任,也是一个测绘研究人员的责任。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年轻人好好干!”

这四十五年前的一席话,确立了刘先林一生的奋斗方向,他牢记了一辈子,不折不扣地实践了一辈子。

老所长的谈话激活了刘先林无限的创造力。1963年他研究成功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被编入当时国家测绘总局1∶1万航测内业规范。

“当时测绘行业规范都是用的前苏联规范。刘先林的科研成果编入规范,至今在测绘界科研人员中仍是独一家。”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测室主任潘新若赞叹说。

此后两年,刘先林奔波于一线,满腔热情地推广这项成果。“当时老所长大会小会不停地表扬我为一线服务,从此我沿着这条路走到了现在。”刘先林感激地回忆。

随即他又调皮地开了句玩笑:“当时老所长忘了说也要写论文,所以我不很重视论文。”

老所长的引导为刘先林确立了测绘科研服务一线的正确方向,也为他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此后刘先林的科研积极性得到爱护,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期也没受到冲击,他的成果接连问世。1965年,研究成功微分法空中三角测量。1968年,编制出DJS-5空中三角测量航测内业加密程序,第一次将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引进我国航测生产领域。

1978年,十年动乱过去,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刘先林兴奋地感到:“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遇来了。”

1980年,我国测绘界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测绘界泰斗王之卓带去了4篇论文,其中一篇被选中参加大会发言,作者是刘先林。

刘先林是幸运的,他不仅被王之卓慧眼识才,也得到了当时测绘局长李廷赞的重视。

李廷赞是长征老干部,深知人才对于党的事业的重要。他问:“为什么不由刘先林自己宣读论文?”“英文不好可以学嘛!”

1980年,刘先林进入北京外语学院,脱产学了一年外语。从此,刘先林在科研上如猛虎添翼。由于他英语纯正,有的外国人竟认准他是美籍华人。

刘先林得到组织关怀的同时,他的成果的推广也得到国家支持。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双占介绍,JX-3推广时,作为国家统分的装备,每个由国家配套补贴50%18万元,使得JX-3遍地开花。

1983年,刘先林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迈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时,他感到了一个科学家肩头的社会责任感。

在专业科研上,刘先林更加兢兢业业。1985年,他排名第一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先林最高兴的还是实现了17年前的愿望:1986年1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这也是老父亲在平反后、特别是在刘先林哥哥入党后最挂念的事。

为了送刘先林深造,1984年,所里安排他赴美作高级访问学者,因为工作脱不开身,一直到1988年才成行。

刘先林在美国访问完毕,在各种劝说与挽留中,他坚定地说:“只要通航,只要首都机场不关闭,就一定按期回国。”回京第二天,他就奔赴保定解决解析测图仪使用中出现的故障问题。

如今回忆这段经历,他只是说:“我在国内的项目还在等着开发、推广,在那里留下去没有什么意思,回来顺理成章。”这让人想起两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回国后,党和人民给了刘先林一系列荣誉,其中突出的是:199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而刘先林也不负众望:1992年他排名第一的解析测图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他排名第一的数字测绘体系关键技术集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给我国测绘生产流程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改变了过去我国测绘仪器设备90%依赖进口的状况。

在他临近古稀之年仍然宝刀不老,临危受命,牵头研制的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于2007年5月通过产品鉴定。

回顾自己45年来的足迹,刘先林说:“我的成长是党教育培养的结果,领导的肯定鞭策我努力向前。一线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不能让国家的外汇资金外流。这是一个测绘科学家的责任,一个党员科学家的责任。”

父“子”情深

刘先林说科研成果就像他的“儿子”。

作为他最小的“儿子”,“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外表实在不起眼,但却是科技含量最高的高精尖设备,是他最宝贝的“儿子”。

而这个宝贝“儿子”的降临却极为艰难。

那是2003年,国家急需自己研制的数字航摄仪,来改造升级原有的设备。此时国内进口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三种品牌已经卖了近20台共2亿多元。

更严峻的是,另外两个方案已经失败了。他从局领导的口气中,感到事情已经很急迫。他不再犹豫,暗暗下了玩命的决心,说:“我责无旁贷。”

刘先林的学生、同行、同学,为我们揭开了这“难产之谜”,让我们感到了刘先林浓厚的爱国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刘先林牵头研制“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要冒不小的风险。而这风险来自于他自己的“先天不足”。博士生刘磊说,刘先林研究的摄影测量和遥感软件属于内业(即绘),而摄影仪属于外业(即测)。往往研究内业的人不了解外业,反过来也如此。隔行如隔山,刘先林研制数字航空摄影仪,意味着他要面对很多未知的新东西。所以2003年他接手这一任务时,一些人认为他肯定搞不成。

更何况,刘先林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享清福,很多人都这么说。刘先林年事已高,荣誉等身,从数据采集、整理,到成图,测绘领域的仪器几乎都研制全了……

风险也来自于刘先林对自己的严格要求。2006年申请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执行期是两年,直到2007年12月底都有效。但是刘先林却说,进口数字航摄仪来势迅猛,目前已达20多台,到年底市场只怕被他们占领得差不多了,那时再研制成功意义也不大了。他们和进口仪器抢时间,拼命加班加点,终于赶在5月16日通过鉴定。

“刘先林从不研究对国家对人民没有实际价值的成果,”中国测绘院科技处副处长王均赞叹:“这是他的觉悟、毅力和前瞻性决定的。”

这项创新其实是背水一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童庆禧说,航摄用的是235胶卷,柯达胶片即将停止生产,如果不创新,即使想退回去走老路再用胶片都难。国际上看到这点,趁机提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说,国外卖其他国家一套数字航摄仪是800万元,卖我国就是1500万元。一旦我国研制遇挫,进口仪器将蜂拥而人,国家资金将大量外流,后果不可想象。

就像刘先林的举动常常出人意料一样,此次同样给人带来惊喜:不仅提前报捷,性能更优于进口设备。

同行院士点评了其中奥妙。李德仁说,发达国家地形地貌已经基本不变,而我国城市地貌还在变化中,所以适合国外稳定地貌的焦距长、面积小、精度低的航空摄影仪不适合我国。我国需要的是清晰度高、覆盖面广的摄影仪。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师兄张祖勋说:进口仪器DMC的生产国是瑞士、德国,他们的测量任务少,中国国土面积大,又在快速发展中,适应他们需要的航空摄影仪满足不了我国需要。刘先林发明创造的“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血统,符合中国高程精度高,覆盖面广的需要。不能说国外技术达不到,但现在还没有做出。刘先林这个宝贝“儿子”了不起。

这个宝贝“儿子”的优生优育,得益于刘先林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

在四川,一个老航飞员介绍,现在数字航摄仪最常用的焦距150毫米偏长,88毫米偏短,120毫米最好。刘先林牢牢记在心里,现在SWDC-4的焦距就是等效于120毫米。

总参测绘局一位同志介绍,要取得理想的测图效果,数字航摄仪的旁向视场角必须达到90度以上,而进口数字航摄仪的旁向视场角不到70度。据此,SWDC-4数字航摄仪的旁向视场角超过了90度。

就这样,宝贝“儿子”诞生后,多方面性能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特别是高程精度要高2-3倍,由于精度的突破,摄影测量的应用领域大大拓宽,过去不能做的也变成可能。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司长胥燕婴赞叹,刘先林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一股不服输的骨气。

国家测绘局局长鹿心社说,刘先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倡导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

儿女情长

先生满含微笑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听着太太的唠叨,5句,10句,5分钟,10分钟,始终不发一语。离开现场时两人互相等候,携手并肩。事后先生说,太太受过刺激,脾气大,让她维持好心情,是全家的首要任务。出差时,他每天晚上都要打电话,听她唠叨半个多小时,这也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情。先生对太太的这番柔情蜜意,让很多女士羡慕不已。这位先生就是刘先林。

太太比刘先林小8岁,在刘先林36岁时,他们喜得贵子,5年后,二儿子又呱呱落地。

老二一两岁时,老大全托,那时奶奶已经瘫痪。刘先林和太太一起,用轮椅推着老人,从五棵松推到香山。一路上,老人搂着站在轮椅踏板上的老二,欣赏着路边她喜欢的花草,全家人其乐融融。晚上刘先林给瘫痪的奶奶洗澡,一两周一次坚持不辍。

刘先林的创造活力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迸发。

为了从紫竹院送太太到永定路上班,刘先林把普通三轮车改装成能躺着蹬的双座三轮车,他说,心脏和脚在一个水平面,省力。在幼小的老大眼里,那是很豪华、结构很经典的三轮火箭车。

刘先林夏天患有脚气,多年治不好,他在皮鞋上钻了几个洞眼,脚气居然好多了。

刘先林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熏陶。1988年春节,整个办公楼空荡荡的,为了把JX-3的主机由单板机提升为系统机,他和13岁的大儿子在实验室苦干了一周,儿子怀着好奇心帮助父亲焊了几百个焊点,爷儿俩累得几乎直不起腰来。就在这一年,JX-3解析测图仪研制成功。儿子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他说:“我佩服父亲的人格。”

孩子学习是刘先林最挂心的事。为了让儿子考出好成绩,刘先林百试不爽的一个方法,是考试前带孩子去阴离子多的小树林吸氧、温习功课。

儿子骑车都是父亲帮助学会的。“你早点学骑车吧,晚了我该跑不动了。”听了父亲这句话,老二几乎落泪。

弟兄俩学习父亲求知上进,靠自己努力都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受父亲影响,弟兄俩做人都很低调,至今同学、同事都不知他们的父亲是院长、是院士。

在刘先林带动下,弟兄俩对母亲都很体贴。母亲有时因身体不好发脾气,老大说:“母亲维持家庭不容易,压力大。”老二说:“母亲平时一人在家,孤单,过意不去。”现在老大当了爸爸,每次奶奶见到孙子都眉开眼笑,小孙子也扑上去让抱。

白天,在会场,在办公室,在会见外宾时,刘先林常和太太出双入对。

晚上,躺在床上,太太从报上读些逸闻趣事,边读边不时问:“听见没有?”听不见回答了,太太就放下报纸。而此时,刘先林在睡梦中闪现出新的创新构思……

院士印象

对于刘先林的院士情怀,院士同行给了中肯的评价,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刘先林。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说,刘先林总是不停地思索、创造。能将理论、算法、软件、硬件集大成,同时深入基层,根据国家、人民的需要,走出一条简捷的路,推动我国航测事业发展。

工程院院士张祖勋说,刘先林是个不修边幅的奇才,做出数字航摄仪了不起。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童庆禧说,刘先林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不循常规,不拘一格。他追求创新,根据对国外的了解,走出一条巧妙的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非常值得学习、借鉴。(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