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意沟通要“多”也要“精”

2007-08-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越仁 我有话说

8月6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人大信息网上开通了10位人大代表的电子信箱,并向全社会公开。此项举措源于今年广州“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的建议。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答复中称,“设立并公布代表的电

子信箱,对于方便群众与人大代表的联系,拓宽群众联系代表的渠道,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民选举代表,代表依靠民意参政、议政,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逻辑。作为人民的代言人,人大代表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向人民负责,是这一政治职务的基本职能。代表和人民之间的沟通越充分,民主政治的功能发挥得就越好。因而,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此举虽然动作不大,但顺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民意的表达。

近年来,类似加强民众和政府之间联系的措施时有所见,比如政府网站开通政务信箱,公务人员公开手机号码,公务人员撰写“博客”,公务人员上电视回应民众质询等。从创新的角度看,很多沟通形式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在原有制度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民众的选择,减少了民众发表意见的成本,是非常有益的探索。而且,这些新形式的创设,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及公务人员贴近民众、了解社情民意的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不过,民意沟通渠道的增多,还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如果沟通的“质量”上不去,那么“数量”的改变只会停留在表面意义之上。从现实的情况看,一种民意沟通形式由设立到持续运作,再到成熟有效,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只愿作表面文章并以此博取亲民形象和政绩的“小算盘”也暴露无遗。比如,有的地方政府网站开通时颇为高调,大开民众网上投诉之路,可是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迟迟没有配置,结果一段时间过后,网站“冬眠”了,网上言路也封闭了。这种“摆设型”的创新,貌似注重民意,实际上恰恰反衬出相关方面民意沟通能力的匮乏,以致不得不在形式上多起“炉灶”来敷衍塞责。由此,民众非但不能畅快地表达意见,反而可能对正式的民意表达途径丧失信心。

所以,民意沟通渠道的增设,要“多”更要“精”。新形式的创设是容易的,关键是如何保障它的持久和有效。这种持久性和有效性,有赖于政府部门切实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解决民众的问题,接受民众的监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