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二十六年,挣不脱对故乡草原的眷恋

2007-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2002年,已在完科村担任了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德才加,因健康原因主动让贤,推荐具有高中学历的年轻党员接替自己的职务。这个消息,在完科村所产生的震动

,不亚于一次五级地震:乡亲们一拨又一拨地来到他的家中,劝他继续干下去;好多老党员、老干部甚至跑到镇上找领导,要求让他留任。“村里实在太需要他了!”德才加被乡亲们的盛情深深感动了:他不顾自己的胃病、冠心病、高血压,接受了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职务,继续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实,类似的动人情景在1994年就曾出现过。那是他到外地当兵26年、重新回到故乡完科村定居不久的事。

现年57岁的德才加,就出生在这个海拔3000多米的纯藏族村。

德才加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他曾在村里当过放羊娃,1968年光荣入伍,第二年就成为中共党员,后来逐步提升,直至出任玛沁县人武部部长,1990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94年,德才加面临人生又一次重要选择:要么转业到地方,担任相应的职务;要么拿一笔复员费,自谋出路。对团职以上干部的安排,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应该说,他的安排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让所有战友和亲朋都感到意外的是:德才加竟然选择了回家务农!这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应有的位子、车子、房子、票子,在许多方面都要蒙受损失。因此,许多人都对他的这个选择感到难以理解。

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德才加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40年前,他离开家乡的时候,村里竟没有一间房屋。“一顶帐篷一口锅,一袋炒面一群羊”便是当年乡亲们的生活状况。2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耳闻目睹这一切,让他想到自己的责任!当兵20多年,他最牵挂的是村里的父老乡亲:“是党培养了我,我应该为乡亲们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在外面当过“大官”的德才加回村安家落户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这可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是村里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村里人带着亲情、满怀希望,一拨又一拨地来到他家,二十多人的中心话题只有一个:让他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原来,老支书病逝快两年了,村党支部已经陷入半瘫痪状态。对乡亲们的请求,德才加却推托了:自己刚刚回村,什么都不了解,怎么敢贸然地接过这么一副重担呢?但最终,他还是拗不过乡亲们的意愿。1995年3月,经过选举,德才加正式出任村党支部书记。这样,德才加便有了“上校村官”的美名。

果然,德才加不负众望,一上任就显示出了他的“德”与“才”。他一眼就看出村里的“症结”所在:要改善群众的生活,就必须发展经济,转变生产方式!过去,村里曾经筹建过砖厂,但一直无力兴建。现在,德才加重提此议。但100万元建厂费用,把大家吓倒了。关键时刻,德才加跑州奔县,争取到60万元贴息贷款。但这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在全村大会上,德才加当场宣布:献出自己的15万元复员费。乡亲们被感动了,很快便筹集了其余款项。砖厂当年便建成投产,3年便还清所有借款。一个村办砖厂,解决了村里60人的就业问题。现在,砖厂每年的纯收入都稳定在35万元以上。完科村的人均收入,也从1995年的6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2800多元。

紧接着,德才加又带领乡亲们修围栏、建畜棚、改良草场、经营运输,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对村庄及周围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将甘甜的泉水从十几公里外引到每家每户。

近年来,完科村里走出了23名大学生,村小学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也达到了100%。德才加和3户牧民还带头买了电脑。

在德才加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完科村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小康文明村”,村党支部则被树为“全省基层党支部标兵”。德才加本人也在去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员”。

说起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德才加难捺心中的兴奋。他对记者说,这是我政治上的最大荣誉。我衷心感谢党和人民的信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