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7-08-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制度史研究应强调“官民互视”

王日根在《制度史研究应强调“官民互视”》(刊于《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史的研究,普遍的做法是依据正史、志书,梳理制度的内涵、演变和兴衰历史,总结制度的优劣与因革的脉络。实际上制度本身大多是合

理的,问题在于制度的执行往往与制度本身存在很大差距,其运行的好坏包含了官与民等许多因素,呈现出各种实态。因此采用区域性、民间性和个案性的研究方法,坚持“官民互视”的立场有利于丰富制度史的内容。今后应该在“官民互视”的框架下,不仅关注国家的正式制度,同时也关注民间的非正式制度,加强考察传统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把制度史与人物研究、人群研究等结合起来,以求有新的突破。

汉代人眼中的疫病

王文涛在《汉代人眼中的疫病》(刊于《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在汉代,疾疫被看作是“灾异”的一种。时人认为,君王“不明”、德行不盛都会引发疾疫,由此逐渐衍化为一种神秘的以灾异附会社会人事的灾异说。由于当时医疗技术落后,因恶鬼造成疫病的看法很普遍,通过祈祷逐疫去病的仪式也十分盛行,这反映了天命禳灾的思想。同时,汉代也有一些进步的疫病观念,认为疫病的发生是“天地之道”和自然规律,主张用医药救治疫病,并指出,得了疫病后让患者喝符水和祈祷等做法,是无益于治病的愚蠢之举。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具改良政策与实效

朱显灵、胡化凯在《建国初期农具改良政策及实效分析》(刊于《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开展了全面的农具改良工作。政府通过建立农具管理和服务机构,兴办工厂,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大量增补旧农具,积极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农具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产量,同时奠定了农机产业的基础,为后期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做了铺垫。但由于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农具的实际需求的了解不够充分,农具设计和制造水平不高,导致新式农具质量较低,价格偏高,技术传授和维修服务差,经营管理相对落后,这些使得新式农具推广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农具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失误,不仅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对政府形象也有所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