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椰雕人生

2007-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我有话说


符史琼父子俩在研究椰雕艺术。

“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这句谚语在海南文昌广为传颂。在三面环海的海南文昌东郊镇西沟村,绵延数十里的椰海一

眼望不到边。多少年来,这里的百姓不但靠椰子为生,而且也把椰雕艺术融入了他们的人生。

海南椰雕的历史从唐代开始,宋代以后,椰雕被列为“天南贡品”。新中国建立后,在政府扶持下,西沟村椰雕手艺人符和亲等7位师傅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椰雕修刻社,利用椰壳雕成烟缸、椰碗等工艺品,销给岛内外。1978年,文昌县椰雕工艺厂成立。没有机器设备,完全凭着想象,靠尖刀、扁刀、圆刀、勾刀和锯,100多位手艺人抱着废弃的椰壳雕刻。

如今椰雕艺术发展水平如何?以椰雕为生的手艺人生活咋样?日前,记者在椰海掩映的文昌西沟村华岗椰雕工艺厂见到了椰雕手艺的第二代传人、60岁的符史琼和第三代传人、37岁的符云岗。第一代传人符和亲已于1983年去世,他的儿子符史琼成了第二代传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头,符史琼自费上了大学美术培训班,学会油画、国画及剪纸艺术。为提高椰雕工艺档次,符史琼发明了脚踏椰壳磨光机,同时发明了镶嵌技术,把贝壳、石头、骨头、丝绸、花布、金、银、铜、花梨木等材料镶嵌在椰雕上。1992年,符史琼制作的“椰妹”亮相北京、上海工艺品展销会,一炮打响,当年符史琼还带着他的椰雕工艺品到马来西亚参展。

“不光符云岗,第三代传人就多了。我们西沟村有6000多人,起码有一半人从事椰雕艺术。光椰雕工艺厂就有好几个,都是年轻人挑大梁。”符史琼介绍说。“还是看看操作间吧!”父子俩异口同声地说。

在一间60多平方米的操作间里,五六位头戴斗笠,身穿花衣的妇女正捧着椰壳,全神贯注地坐在机器前,随着机器针的旋转,椰壳上留下了一道道蓝色的痕迹,不一会活灵活现的小企鹅便跃上壳面。“现在是成批生产,制作出一个形象便上机绘画。”符云岗介绍说,在这间操作间的隔壁便是创作间,只见一个光着膀子的小伙子正娴熟地挥舞着刻刀,在一个椰壳上雕琢,他创作的是《椰娃迎奥运》。符云岗说,这个小伙子和他一样,连做梦都想创作。现在这个厂是父亲帮他建起的,自从他拿到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大专文凭,父亲就让他独自挑起厂里的业务,目前这个厂有近30名手艺工人,每月生产椰雕工艺品在1500件左右,大部分销往国内市场。而符云岗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椰雕工艺,培训手艺工人。他每月都要拿出一天搞培训,把他在大学里学的知识传授给厂里的手艺人。目前他这个厂开发的新产品有200多个。

指着另一个操作间里几台崭新的机器,符云岗接着说:“我是赶上了好时代,政府帮我们跑市场,开发新产品,让我们富起来,这几台机器就是政府当参谋帮我购置的。”符史琼兴奋地说:“文昌市政府每年出资20万元,扶持椰雕工艺,又是开展览会,又是建展览馆……这不,椰雕已被批准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里正在申报把它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