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许振超的新追求

2007-08-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凌翔)“时时创新,天天创新,人人创新。”由一个人的创新,带出一个善于创新的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攀登新的技术高峰,是“金牌工人”许振超的新追求。这两年来,他的“创新+团队=效率+效益”理念,在青岛港已

深入人心。

2005年初,青岛港引进了两台世界最先进的75吨双吊具、双小车大型集装箱桥吊,许振超和他的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该设备所有项目进行了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发现,原设计的桥吊门架吊具,严重影响司机的操作视线,不仅不能提高装卸效率,还直接影响安全生产。于是,他们立即着手研究,大胆提出改造方案,经厂家充分论证和实验,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对吊具进行了改进。

管好用好青岛港价值十几个亿的集装箱设备,是许振超和战友们的誓言。经过无数个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他们最终实现了当初“设备零缺陷、无故障、低成本运行”的目标。靠什么?还是创新。

青岛港33台集装箱桥吊,77台集装箱场桥,每月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保障正常的使用和维护。怎样才能为公司节省这笔费用?许振超和他的团队开始打起算盘。

轮胎吊是公司耗油第一大户,油改电项目也是世界上迄今一直没攻克的难关。振超团队偏偏第一口就啃住了这根最难啃的骨头。这一干就是一年,试验―失败,改进―再试验―再失败,再改进……400多个日日夜夜的钻研攻关,经过无数次研究和论证,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了移动滑触线的供电技术方案,使轮胎吊既实现了灵活变换堆场作业,又消除了原有的缺陷,完美地兼容了轨道式和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的优点,不但投入技术改造费用低、能耗低、维修保养成本低,而且噪音小、废气零排放。在这之前,一台轮胎吊完成一项作业要花100元,油改电后仅需要40元钱,全港一年就节支3000多万元。作业时的噪音也由原来90分贝左右降到仅相当于一台变频空调工作的声音,废气排放几乎为零。

敢于、善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必须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许振超和他的团队正是在大胆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的历练中,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逐步内化为员工的习惯和自觉,进而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振超团队先后创出了一大批新的响当当的“振超效率”,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新的“振超效益”。比如,桥吊小车牵引钢丝绳更换“一瞄准”;桥吊编码器“一移准”;发动机运行零故障;电气活地图;设备一般电气故障15分钟排除;5小时桥吊起升钢丝更换;3小时胎吊起升钢丝更换;故障维修零返修等等。2007年以来,振超团队连续六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生产纪录。

“不断创造纪录,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作为十七大代表的许振超,谈起此时的感受,仍是离不开“创新、创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