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和估量新阶段改革

2007-08-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卓元 我有话说

今天的改革已走向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的全面制度创新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推进下一步改革,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迟福林的新著《起点》,寓意深刻,观点鲜明,是面对改革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以推进政府

转型为主线探讨全面制度创新的一部力作。

在对新阶段改革的现实背景进行深刻分析后,作者指出,我国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突出矛盾;二是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新阶段的改革需要实现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的突破。作者的分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与我国改革攻坚的现实问题相联系,从而形成了独特、系统的分析体系。

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2003年SARS危机中迟福林提出的观点。他还在一次座谈会上建议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作者在书中分析了政府转型的现实需求。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作者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使政府有效地履行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在全面制度创新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规范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社会体制改革要求规范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政府转型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社会体制改革的现实前提,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切入点和重要突破口。

如何正确地选择改革新阶段的基本目标,如何确定新阶段改革的重点任务,是顺利推进全面制度创新的重要前提。作者鲜明地提出,要确立改革新阶段的两大基本目标: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作者的这一建议,现在已成许多学者的共识,为多方面所接受。从改革实践看,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不仅是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分工和问责制,没有形成公共服务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还未打破,公共服务的多元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未来几年,要切实地解决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矛盾,应当从这些方面加快改革步伐,逐步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

作者特别强调指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通过深化以破除垄断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表现为“三个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三个协调都需要通过加快改革来保证。作者强调,要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改革,为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实现中央地方关系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转变。

综观全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和估量新阶段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拓宽了研究视野。作者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认识新阶段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研究我国下一步改革实践与理论中的问题。(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