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庆构建现代化文化名城

2007-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杨海娣 我有话说

本报大庆9月1日电造型宏伟别致的新建博物馆、歌剧院、图书城、文化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铁人纪念馆、会战历史陈列馆分列城市的东西南北;由当地作家创作的话剧《铁人轶事》等文艺作品叫响全国;机关干部和市民读书蔚然成风,“农家书屋”遍布村村屯屯……这就是今天的大庆,这就是文

化的大庆。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盖如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着眼于大庆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正在用新的眼界和思维,扎实务实的作风,同大企业一道努力用大手笔打造一座现代化文化名城,使大庆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让文化大庆叫响全国,享誉世界!”

以为祖国奉献石油闻名的大庆人深知,在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高科技城市转型的今天,面对着打造百年油田,构筑战略新高,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是关键。为此,大庆市委响亮地提出实施“大文化战略”,举全市之力打造现代文化名城。

他们站在要为几代大庆人负责的高度,依托石油工业文化、自然遗产、文物古迹、民族风情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和现代风采的都市文化基础设施。三年多的时间,他们和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有限公司等石油石化大企业联合作战,采取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先后开工建设了重点文化工程43项,总投资达74亿元,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相当于大庆市民人均一平方米。这在全国同类城市实属罕见。营业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的大庆书苑和与之相毗邻的23000平方米的大庆歌剧院、18600平方米的博物馆、2万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含科技馆),近期将相继投入使用。

这些用现代高科技装备的文化设施,和同时在建的万人室内体育馆,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堪称一流,体现了该市打造现代文化名城的大手笔。市长韩学键表示,“为了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在文化设施上投入再多的钱也是物超所值”。

如果说,大手笔的投入让大庆营造的是大文化的“硬环境”,那么,大庆在引导群众树立大文化理念和对文化人的关心关怀上则更是周到入微。

逢年过节,市主要领导总是同文艺界座谈联欢。前不久,大庆剧作家杨利民腿部做了一个小手术,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不但一天几个电话问候他恢复情况,还到医院进行探望。而类似的故事,在大庆的12位驻地作家身上都发生过。

在人才培养上,该市实行了作家挂职、下基层采风、人才奖励等项制度,出台了《关于大庆市优秀人才待遇的暂行规定》,对获得国家级大奖的作品予以重奖。在项目规划上,打“石油牌”、“黑土牌”,实行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的办法,原创、移植、改编并重,多条腿走路。在精品打造上,实行项目制作人制和专项资金保证制,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生产。该市文化艺术产品论证委员会严把立项关,确保项目立得住、过得硬、叫得响;项目完成后,采取专家研讨、宣传推介等方式,使文艺精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据大庆市文化局副局长梁华介绍,目前,大庆的歌舞团、话剧团、交响乐团全部由市财政供给,仅今年上半年三个团的演出场次就超过了120场。

该市着力打造了“黑土文化”、“石油文化”品牌和话剧、舞蹈、版画等优势艺术门类,同时推进“大庆之冬”、“激情之夏”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展等文物博物品牌和蒙古说书、马头琴表演等特色文化品牌。不久前,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活动在京展演,大庆剧作家杨利民创作的大型多媒体话剧《铁人轶事》再次赢得了戏剧界的关注和肯定。此前,该剧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回演出,超过100场。随着《铁人轶事》、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连环画《铁人》、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生为王侯》、舞剧《关东女人》以及版画、岩彩画等一大批“庆”字号文化精品走向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迅速崛起的“大庆文化现象”。

如今,“书香大庆”惠及百万市民,“做礼仪大庆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让大庆魅力四射……大文化建设战略让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等品牌开始在全国叫响;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庆跻身其中。韩学键说:“大庆具有深厚的石油文化底蕴,我们要珍视大庆的历史,要把每一个市民都发动起来,把每个人的作用都发挥出来,发扬大庆的创业精神,齐心协力打造卫生之城、礼仪之城、文明之城,使大庆的今天比昨天更具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