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期货招聘”不可取

2007-09-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君明 我有话说

前些时候,重庆市一些企业打出“人才储备”的招贴进行招聘,应聘成功的求职者不能马上上班,只能作为“替补”队员,不签劳动合同,只签“就业协议”,储备期间不发工资和资金,形成了“期货招聘”。

储备人才是企业人才战略的一种新思路,如今人才流动频繁,有了储备人才,遇上人才“跳槽”或其他情况的人

才变动,企业就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将储备人才作为替补的“期货”招聘实不可取。

“期货招聘”,从客观上形成了对人才就业的制约,求职者一旦签下“就业协议”名义上是企业的员工,实际上又不是企业的人,既不能上班,又没有工资,如果另攀高枝就得承担违约责任,欲留不得,欲走不能,置求职者于两难境地。况且,这种“替补”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补上,倘若企业人才没有变动,求职者要等上个三年两载也未必没有可能。作为应聘者谁都希望早日上班,一是生存需要,二怕学业荒废,万一几年“替补”不上,如何是好。这不仅是对求职者权益和利益的侵害,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期货招聘”实际上是企业的“小九九”,表面上看这个算盘打得很如意,既招到了人才,又不要付出工资,可谓是无本的生意。实际上是企业错打了算盘,动歪了脑筋。求职者一旦看到有人上了“替补”的当,定会借堑生智,决不会再上这家企业的门。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失去信举,痛失人才。结果,只能是贪小便宜吃大亏,把人才拱手让给了别人。

企业储备人才固然是一种好思路,不过既然招聘了人才,就该把人才当作企业的员工,即便暂时用不上,也应让“储备人才”享受到员工应有的经济待遇。把人才当“替补”无休止地冷在一边,不让上班,不发工资,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当“替补”。招聘人才既是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也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是对国家作出的一份贡献,怎么说也不能让求职者当个名不副实的员工。如此侵害求职者利益,浪费人才的“期货招聘”应当尽快叫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