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涌现一批“孟二冬式优秀教师”

2007-09-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孟二冬式优秀教师”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工会表彰首都教师中师德先进典型的最高荣誉。授予的条件是:长期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经获得过“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忠诚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具有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业务水平精湛,工作成果显著;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具有出众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可;具有突出、感人的先进事迹。

“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原则上每四年评选一次,在教师节期间进行集中表彰(今年首批评选出20名);对于具有突出事迹、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评选、认定和表彰。

北京高校10名“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名单 北京基础教育10名“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杨志教授――

教书育人好榜样

听过杨志讲课的学生一致公认:听她的课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并由此激发出对《资本论》学习和探索的强烈愿望;听她的课还能自觉地把自己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在杨志的身边常常聚集许多学生,他们与杨老师畅谈学习《资本论》的心得体会,向杨老师倾诉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对此,杨志总是以极大的热情、真挚的人生感悟以及充满智慧的答疑与青年学生互动。在2003年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里,杨老师以教学《资本论》为媒介写给同学们的电子邮件近30万字。多年来,杨老师就是在这种洋溢着师生情谊的交流与互动中,深深吸引并培养了一批立志要终身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接班人。2004年,杨志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2005年9月开始,杨志随中共中央组织部派送的第五批援疆干部到对口支援单位――新疆财经学院(现新疆财经大学)经济系教学。2006年本已结束一年援疆任务的杨志应新疆财经学院的邀请又延续一年。新疆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中耀教授在评价杨老师工作时说:“杨志老师是在新疆财经大学最关键的时刻支持我们工作的,她在新财工作的两年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如何建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好经验,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以人为本科学教研的好经验。”2006年杨志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援疆干部”。

2006年12月22日,正在援疆的杨志得知部分渴求知识的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时,向该系四位困难的学生捐资5000元,并鼓励同学们要自省、自强、自觉地勤奋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过人的本领来回报社会。

在新疆的第二年,杨志带领新疆财经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一起做国家发改委关于循环经济的课题。她不仅在学术上做着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而且还是个环保主义最实际的落实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钟德寿教授――

为人师表厚德载物

钟德寿教授自2001年来到青年政治学院工作后,担任经济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微积分》精品课程建设组组长。为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他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他在辛几何与泊松几何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是国内这一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位专家之一。2002年以来,他的研究成果在《数学年刊》(B辑)(SCI)、《数学学报》(B辑)(SCI)、美国数学会《Con-temporaryMathematics》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期刊上发表。

钟德寿先后担任三届班主任、并兼任三个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他用追求科学的顽强精神和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他始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材施教,为许多同学借资料、购买教材,并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课下辅导,亲自组织数学课外学习小组、计算机学习小组,并义务授课,还常常联系外校教师义务为全校学生作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

钟德寿教授担任数学组组长没有额外的补贴,但是他仍然兢兢业业为全校数学课的安排,教师的聘用、引进和管理忙碌。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钟德寿教授的主持下,经济系高等数学教学实施了分层次教学的试点和改革。2006年在钟德寿教授的带领下,数学中心成功申请到北京市教委的教改项目《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了使经济系的教学更加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学的发展,钟德寿教授主动承担起《博弈论》这门新课程的教学,同时为了引导青年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申请并承担了院级课题《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博弈分析》。

钟德寿教授患有慢性咽炎和胃病,但他从未因病耽误过一节课。钟德寿教授亲自为贫困学生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并拿出工资帮助他们,三年来共计五千多元。在得知新疆贫困儿童上学困难时,他主动认领了一个学生,资助她完成高中的学业。钟德寿教授把它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教学科研工作,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他的学生。

首都医科大学徐群渊教授――

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徐群渊教授是我国解剖学界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在教学业务中刻苦钻研,使传统的解剖学内容能不断与现代科技相联系;他积极引导学生对照标本或实地尸体解剖开展自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注意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注重授课质量,力求授课要有丰富的信息量、严格的科学性和生动的趣味感。

徐群渊教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人品、素质、治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做好实验基础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开题、写论文、做读书报告的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国际前沿知识。在他的努力下,共培养博士21名、硕士26名以及博士后5名。他培养的学生连续两年获得学校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徐群渊教授在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期间提出学校“既要培养能够从事医、教、研工作的高级人才,又要培养能够在基层、农村服务的医护人才;既要发展医学、生命科学的高新科技,又要为医疗卫生模式转换服务;既要发展临床医学学科,又要建设与医学相关的文理工学科和交叉学科;既要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地,又要成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既要造就医师和医学科技专家,又要推出卫生管理人才”。

徐群渊教授一贯努力在科技上赶超世界前沿水平。他着重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机能相关的神经结构、功能、损伤变性机制和修复途径,从基因、细胞和组织不同层面应用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对神经系统的形态、机能、病理和治疗进行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国内建立先进的神经束路追踪技术;八十年代起,广泛运用各种神经追踪技术进行“脊髓小脑束形态学”研究,在起始细胞定位、纤维经路、侧枝投射和接受传入等方面有创新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九十年代起进行“帕金森病基因治疗实验研究”,在国内较早将分子生物学高科技引入神经解剖领域,属国内该领域最具系统、全面和深入性的研究;新世纪开始,在“利用神经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进行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方面又有新进展。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鲍平秋――

爱心培育“特殊人才”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鲍老师靠着扎实的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取得了可喜成果,曾被评选为“崇文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

鲍老师对残疾学生满怀爱心,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根据残疾人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多样,深入浅出。聋人大学生由于生理的障碍,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敏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给“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鲍老师就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拍摄、收集各种直观教学资料,尽量对聋人学生进行视觉补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还根据学生阅读困难的特点,自编了适合聋人学生阅读的“植物遗传学”讲义。由于她允许学生用简图表达想法,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鲍老师利用尼龙搭扣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了染色体教具,利用塑料垫板等材料制作了立体答题卡片,尽可能利用触觉补偿提示学生进行多步逻辑推导。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鲍老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她主持的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园林植物繁育技术”、校级教改项目“园林艺术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项目受到同行与专家好评。2006年她的两名学生获得“第二届迎奥运花艺比赛”特别奖和劳动部颁发的“中级插花员证书”;2007年她的两名学生分别获得“第三届迎奥运花艺比赛”优秀奖和特别奖,以及劳动部颁发的“高级插花员证书”和“中级插花员证书”。

鲍老师还带领青年教师积极与多家单位的合作,努力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她主持的“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改善酒葡萄等园艺植物性状的研究”课题曾获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项基金资助;主持的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项目“三倍体月季诱导的研究”已于去年6月结题,正在准备新品种的申报工作;主持的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项目“关于提高几种园林地被植物抗旱、抗寒性能的研究”已有重要进展。

延庆县第一中学优秀教师许铁成――

投身教育终无悔甘在塞外做红烛

许铁成同志1983年七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被分配到兵器工业部第五设计院工作。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中学母校教师敬业精神的感召,许铁成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于1985年调回延庆一中。

多年来,他安心教育工作,默默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为了那些可爱的学生,许铁成先后两次婉拒了待遇优厚、条件优越、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机会。

多年来,他顾全大局,严于律已,以工作为重,克服种种困难,从没有耽误一节课,请过一天假。为了学生们,他宁愿自己多吃一些苦,多受一些累。

多年来,他注重自我完善,提高层次。他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法》,《心理学》,《教学论》等一系列有关教育学的理论,既弥补了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先天不足,又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一丝不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地安排教学与教法,从不懈怠、马虎。他能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或讲或练或演示,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他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建立学科思想,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地理解知识。他将快速高效记忆法介绍给学生,充分利用科学方法提高每个学生的智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得以全面发展。

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他坚持家访,注意经常沟通学校、家庭的联系。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他被评为延庆县中小学《长城杯》优秀班主任。1995年,许铁成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被市教育工会评为北京市青年教师“师德之星”;1997年12月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中学市级骨干教师;2004年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06年被市教委、市人事局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全斌――

以言传道以行垂范

全斌,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在一个平平凡凡的工作单位,干着再平凡不过的工作。15年来,他教过生物、化学、数学,还当过13年的班主任。

教生物,他成了北京顺义区的生物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教化学,在普通中学他教出了全区化学高考状元;教数学,他所教班的平均分、及格率高考中在全区都遥遥领先;做班主任,他获得了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第一届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班主任和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同时还曾荣获过顺义区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先后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师德标兵。

全斌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个新的世界,用自己的心去爱他们,细心探索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欣喜地发现他们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全斌认为教师的首要责任应该是一名“首席学生”,凿一敬业乐学的清泉,要想当好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学习型的教师如同一面旗帜,必然会打造出学习型的班集体。

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从一名任课教师到一名班主任,从只教生物到教生物和化学,再到同时教生物化学和数学,他总是不停地迎接挑战,不停地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全斌十分注重用精神的力量影响每一个学生。因此,他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模范做到。他不仅以言传道,更以行垂范,用自己的内在人格力量去影响、感化他的学生。

正是因为用心,他才会一次一次地关心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也正是因为用心,他才能烦恼着学生的烦恼,忧伤着学生的忧伤。所以他跟他们一起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爱给女儿的一封信,和他们一起去学习关于爱情的诗词歌赋、格言警句,和他们一起开“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主题班会,希望他们能像人一样真正的去爱,希望他们把握好交往的度。

作为教师,全斌深深地体味到,平凡之中有快乐,和学生在一起,再苦再累也幸福。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郑丹娜――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

郑丹娜老师33岁,工作14年,做了13年班主任,在不长的工作历程中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一位教育教学的双面手。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充满了爱心与智慧,创造了“心情晴雨表”、“悄悄话”、“个性教育对应法”等富有个性的、独特的班级管理方法。13年来她撰写的论文中有30多篇在国家和市区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其中多篇刊登于《北京教育》、《北京教育研究》等刊物。13年来郑丹娜所带的五个班中有四个集体被评为市、区优秀班集体,她本人分别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郑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样有所突破,1998年以来她以“情感教学”为突破口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近五年内做国家、市区级研究课、展示课30多节,从2003年至今郑老师一直担任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指导全区语文教研活动,今年被认定朝阳区语文学科带头人。2006年12月她被评选为朝阳教育年度人物,并被推荐为2006年中国教育年度人物的候选人。

郑老师爱学生。她所做的一切工作,其目标指向首先是孩子们的心灵。从1998年她开始和每个孩子建立了“悄悄话”的交流本,每天从不间断地和孩子们写“心语”,孩子们在小本里把心底的小秘密、生活中的小苦恼告诉老师,她在自己的回话中帮助解决,加以引导。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

郑老师善于和学生家长沟通。她开展了“每日电话联系”活动,从2000年开始,她坚持每晚主动给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一个月保证跟每位家长和孩子电话沟通一次。

学生爱上郑老师的语文课。她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情感体验课,用情景、语言、音乐、背景资料打动学生,使学生情感上受到激发,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孩子们上她的语文课总是感到很快乐。

郑老师爱学生,在办公室里她总是埋头工作,渐渐地她的认真与婉约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了帮助年轻教师过好教材关,她和青年教师展开背课文比赛,她的备课、课件、论文、案例一向对大家公开,郑老师总是以自己的资料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为快乐。郑丹娜老师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又见着伟大。十几年来,她以自己持之以恒的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

北京市十一学校甘兰佑――

用生命守望教育用忠诚书写人生

甘兰佑老师1965年来到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干就是41年,直至去年7月,被诊断为胃癌晚期,他才离开为之奋斗终生的三尺讲台。

甘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在甘老师的教师生涯中,担任班主任达38年,是学校任职最长的班主任。他说:“当老师不当班主任没意思,体会不到当老师的真正乐趣。”他教学认真,能力强,效果好,学生成绩优秀。

在80年代初期学校缺少英语教师的时候,他每周任4个班20节英语课,还担任班主任。这是两位教师的工作量,基本没有额外报酬,但他没有任何抱怨,一干就是数年。即使爱人因病入院抢救,他没有耽误过一次课;当得知儿子因意外事故生命垂危住院时,他首先安排好了工作,才去医院;当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并需要手术住院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学校赶紧安排替换教师,不要影响学生。

甘老师热爱学生,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爱都给了学生,在学生眼里,他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是长辈,是“甘爷爷”。1995年,甘兰佑老师在儿子生命垂危住院连续40天的日子里,他晚上赶往30里外的医院陪床照顾儿子,还一边备课和修改作业;白天,赶回学校上课时,他仍然精神饱满,没有显现出任何沮丧和悲痛。直到这届高三学生毕业,学生们都不知道,平时乐观快乐的甘老师曾受到过如此严重的心理打击。在他心中,学生比什么都重要。

甘老师是英雄。在癌症、死亡面前,他从容面对,顽强抗争。当他得知病情更进一步恶化时,他安慰家人和亲朋,生命、疾病应如何对待;当领导和同事看望他时,他平静、自若,依然讨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他交待后事:他走后,墓地要在离十一中学最近的地方,使他容易听到学校的消息。他不仅一生献给了十一中学,还要永远地守望着十一中学。

甘兰佑老师一生淡薄名利,只想为教育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在8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和甘老师一起来校教学的同学,已离开学校,进入企业,他们的待遇是甘老师的几倍。同学也劝甘老师离开,但他坚持教学,毫不动摇。这就是甘老师,用生命守望教育,用忠诚书写人生。

北京房山中学隗金枝――

神圣的事业

2005年9月,隗金枝担任了房山区第一届宏志班班主任。很多人认为,宏志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当宏志班的班主任一定很轻松。

然而,当隗金枝真正走进这个角色才发现:要做好这份神圣的事业,需要研究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宏志生们初到房中考试的成绩几乎不占优势。拓宽知识面与社会交融是学生的首要任务。隗金枝组织学生们参加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参观博物馆;参观清华大学;走进首都医科大;走访大兴瓜农。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怎样上网查询资料,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怎样撰写调查报告,怎样与他人得体地交谈,怎样辨证地看待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不再局限于死读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一种解题思路。当学生们的思路一被打开,创新的火花就不断地迸发出来,学生们理科学习的优势也一步步显现,与此同时,操场上,球台旁也有了宏志生的身影。

由于学生们全都来自贫困家庭,在班里大家相处得愉快、融洽,但是当走出教室,自卑心理总是会不由自主冒出来。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消除自卑感,真正在自强中自立,隗金枝带领学生们在全校范围内回收空矿泉水瓶子和其他废品,对全校师生发出了“垃圾回收,利国利民”的倡议书,号召大家实施垃圾分类回收,让资源在自己的手下得以二次利用。在宏志生的带领和师生们的支持下,一个学期下来,垃圾回收为班级增添了一千多元的收入,用这些钱为班里添置了许多必备的书籍和活动器材,还给全校每个班级送去了一本年历。活动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用自己的劳动带来的财富最受人尊敬,在弯下腰拣起垃圾的同时,上升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

对后进生,隗金枝利用我所编写的《房山中学学生成长指导手册》里收集的一篇篇文章,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进行心理、行为上的指导,用《指导手册》中的“每周感悟”和“老师的话”与学生进行文字上的交流。对他们的现状进行剖析、建议、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建立自信,用自己的优势带动劣势。功夫不负有心人,班里的几位学习和行为暂时后进的学生都有了飞速的进步。

通州培智学校李银环――

为了残疾孩子

十九年来,李银环共教过六七十名残障孩子,有时在一个班中,小的只有三四岁,大的已十六七岁。

不仅教学内容难以统一,上课要同时教授三四个内容,但李银环没有被困难吓倒,对小的,她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们搂在怀里,和他们一起游戏;给他们剪指甲、理头发;为他们清洗尿湿的衣裤……大一些的孩子,她教他们如何自理,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为了让因经济困难而缀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她披星戴月去家访,四处奔波寻求资助,从而使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由于既做班主任,又教语文、数学。所以李银环努力做到育德、育智并重。为了让大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思想品德基础,李银环在备班队活动课时,认真设计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教育功能。在“知家乡、爱家乡”主题活动中,李银环带学生们看通州、游通州,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主题会上,李银环介绍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事迹,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学会面对挫折。

为了让聋儿走进有声世界,李银环从语言、语音、治疗学等多种角度去研究每一拼音。为了掌握每个音的发音口型、舌位、气流、颤动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反应规律,她兜儿里时刻放着一面小镜子,只要有一点空闲便拿出小镜子反复练习发音,琢磨口型变化等。就这样,李银环总结出了口型学习法、活动舌位图教学法、无意识发音法、身体辅助法、器具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方法,并编订出适合聋儿的《拼音》教材、《语言训练纲要》和《语言训练》教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十九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教师的支持、帮助下,李银环在教育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三四十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或刊登。2001年、2004年连续两次被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并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师德标兵”、“首都精神文明标兵”、“巾帼十杰”、“北京市特殊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