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旅游经济学关注的几个前沿问题

2007-09-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三北 高亚芳 我有话说

目前,各国对旅游经济的前沿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向度:理论和应用旅游经济学研究;宏观和微观旅游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内和区域旅游经济学研究。中国旅游经济学是伴随旅游业的初创和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1982年2月,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研究旅游经济的专著《中国旅游经济学》(王立纲等)面世。自此,中国旅游

经济学通过研究旅游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当前,基于旅游经济学学科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实证研究,围绕利用旅游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旅游需要的系列研究,是中国乃至国际旅游经济学关注的前沿问题。

旅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

总体来看,中国旅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目前尚处于翻译引进与研究并重阶段。近几年来,欧美旅游经济学领域的大量著作不断被译介,为建设中国旅游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提供了广泛的知识支撑,为拓展学科研究的视野和论题范围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启发,为提升学科的内涵质量和规范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标准参照。这同时也为我们结合当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实践,创立发展本土旅游经济学理论提供了论辩的对象,使旅游经济学界建构本土旅游经济学理论的自觉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者可以运用这些比较成熟的概念体系、范式和方法,总结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进行理论抽象和创新的基础性工作。这包括四方面:

1.厘清旅游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中国的旅游经济学研究长期以来偏重于旅游经济活动的特性,旅游经济学被纳入了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如图书分类、专业划分等)。但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经济学是旅游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这两门学科研究领域重合的产物。旅游学为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提,也就是研究对象;经济学为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也就是研究内容(钱林晓)。旅游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有待进一步厘清。

2.界定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所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人们对此早已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但何谓“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又有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旅游业(旅游企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说,和旅游经济领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等代表性观点。这些观点要么不够全面,要么缩小或扩大了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旅游经济领域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产关系不应具有独立的、不同于一般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殊规律。为此,有学者主张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分析应以旅游生产力的分析为主,认为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主要是指旅游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也有学者认为旅游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旅游中的经济现象,还要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关注包括非经济现象的整个旅游活动,在重点研究旅游经济影响的同时,展开对非经济因素影响的研究(戴斌)。因此,对于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内涵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便科学界定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加强旅游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学一直是旅游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传统的旅游经济学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西方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移植而来,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探索应用在旅游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中却相对滞后。旅游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基础理论平台的提升与创新。学科应全面借鉴和吸收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在内的多视角的、结构完整的旅游经济学理论新范式。

4.强化旅游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方法的研究要完成描述研究、解释研究、预测研究和规范研究四个连续的层次。研究者不仅能够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性基本层次研究,更要善于进行预测事物未来、寻求事物本质规律的预测和规范研究,用高层次的研究指导决策。在规范研究中,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方法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者们大都运用数学模型、分类模型或空间模型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有现实意义的结论,研究的问题也比较深入而且有代表性。而考察中国旅游学术核心期刊《旅游学刊》,从1997-2004年的刊物中剔选出“旅游经济”方面的文章33篇,其中82%采用文字描述方法,只有8%采用模型分析,10%采用数量分析方法(颜泳红)。这说明国内学者习惯于运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且侧重于较低层次的论证和阐述,学术重复建设或搭便车现象严重,鲜有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分析研究方法的应用。当前,建立完善中国旅游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科学配置有限的学术研究资源,提高其实践指导效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旅游产业经济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演化和市场化进程共同改善着经济的内在素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旅游经济的作用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值得关注的是:

1.对旅游企业发育、成长的根本性问题做出理论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不研究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育、成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旅游市场运作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旅游产业与其他制造业产业不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单个企业的集合”,而是各个其他产业中某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的多重“集合”(张凌云)。旅游产业是一个“群簇”概念,旅游产业组织中的旅行社、饭店、旅游景观行业等企业类型既有共性,又具个性。饭店企业倾向于由大集团大企业去做市场的培育;中小旅行社却热衷于不花成本或花极少的成本搭便车、跟风、模仿甚至是非法或恶意“克隆”产品。所以,对于旅游企业的研究应按各类产业组织的共性和差异分别进行研究。

2.旅游产业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因素的研究。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是在自上而下的制度框架中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双休日”、“黄金周”、带薪休假等制度安排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发展,诱发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旅游度假流的“井喷”行情。中国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目标的调整无不影响到旅游发展规模、速度和方向。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正逐步向协调者过渡。这些大变革要求旅游产业经济学在制度变迁和创新中既要关注旅游经济的产出规模和结构,也要研究旅游市场活动的特征,还要规制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转型与二元经济结构并存带来的旅游经济分配问题,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旅游产业布局研究。旅游产业布局同样是旅游业健康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前,产业布局的研究应以一体化、产业链与价值工程及旅游业布局中“块状”经济现象的利弊研究等为重点。

4.旅游产业的构成。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中的“旅游业”包括了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该统计明显存在着范围过小的缺点。如在旅游住宿设施中,仅统计了旅游涉外饭店而没有将社会旅馆包含进来,而目前参加国内旅游的许多游客经常在社会旅馆中住宿。因此,不管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从政府统计层面对旅游业构成的界定都是必要的。

5.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衡量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最直观的就是用统计视角测算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多年来,旅游界一直用“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百分之几”的说法。对此李江帆等众多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服务或货物以满足自己旅行、游览、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方面的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构成旅游经营者的旅游总收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旅游总收入是总产出概念。总产出中包含了大量的中间消耗,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形成该产业的增加值。各个产业的增加值的总和才形成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统计数据。因此,以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说明旅游产业地位显然是不科学的。尽管学者们发现了问题,但如何更科学地测算旅游产业地位,长期以来尚无具有推广意义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设计。

区域旅游经济研究

通览1974-2003年《旅游研究纪事》,通过其《主题词索引》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主题词数增加较多的支干类分支学科有:“目的地营销”、“旅游经济学一般理论与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资源一般理论”、“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环境”。这说明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经济学具有学科研究“话语权”的核心问题。因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这一热点一直延续至今并将持续下去。

当前,中国旅游经济正在向国际化转型。中国旅游竞争的态势经历了景区(点)竞争到线路竞争的过程之后,已进入了区域竞争的格局,从本位走向合作已是中国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方向。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卢璐用缘板理论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缘”是指山缘、水缘、地缘、人缘、文缘,亦即山脉、水脉、地脉、人脉、文脉,即“缘五理论”。所谓“板”,是指经济板平化和经济板块化两个方面,即“板二理论”,其涵义是基于某个区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气候条件等,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基于缘板理论,许多地方主动出击,打破地域界限,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起多层次、逐步逐级推进的旅游圈层,以实现在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从昔日的“武汉大旅游圈”、“黄山大旅游圈”、“大湘西”到今天引领一体化风骚的“长三角”、“粤港澳旅游经济协作区”、“丝绸之路旅游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已驶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缘板理论坚持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民族、文化等宽广的社会视角去观察旅游,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旅游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尽管如此,当前“泛区域”的研究较多,区域专业化的研究少,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理论、竞合均衡和运行模式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十分薄弱。所以,应进一步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共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博弈分析)、合作的模式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用利益主体(Stakeholders)理论分析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难于实质性进行的原因和出路。

此外,因为旅游经济学依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一定要借鉴相邻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完善学科体系;旅游经济学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致用之学,在旅游经济日益走向集团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当下和未来,旅游经济也逐渐从增加收入、扩大就业的较为纯粹的经济功能向增加社会和公民的福利水准转向,凸显出福利经济的性质。这些特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也要求旅游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解说和规范。(作者单位:西北师大旅游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