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诗歌•草原•家

2007-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欣 我有话说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然而今年的这一天,在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却发生了这样的场面:百余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民族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自费为一名特殊的村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寿宴!

这位特殊村民名叫王磊,是国家一级作家、诗人,离休前任哲里木盟(今通辽

市)文联副主席、《科尔沁文学》主编。

为农民尽心是最大的善事

离休后的王磊,本应在家安享晚年,可1996年因看到中央发出让农民尽快致富的“中央一号文件”,再也坐不住了,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毅然决定到农村去,到农民那里去。他选择了科尔沁草原上最穷最落后的村子――通辽市河西镇坤都庙村。他花了两万多元钱,在村里盖起三间和农民一样的房子,还为自己的小院起了个雅号,名曰“瘦园”。

王磊说,建瘦园旨在藏书创作,也为纠风育人。他在诗中写道:园小也有日月/屋窄载负道义/藏书没有经典/都是草民手记/愿这一方热土/仁义花开四季

春天,村里不少人家买不起种子和化肥,王磊就借钱帮他们买。一户村民丢了两匹马,王磊闻讯找到那户村民说:“你别着急,我借你1300元,你先买一匹马吧!”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刚回到村里,一些村民不敢接近他。王磊却走进了他那家徒四壁的居所,给他买了大米白面,并对他说,“要吸取教训,从新做人,好好生活。”王磊还对一位有劣迹的青年人进行帮扶,除耐心教育外,还自掏腰包给他买了一辆“神牛”,帮他谋取生活出路。

这些年,王磊前后将十万多元拿给了坤都庙村的人。

坤都庙的一道风景

每当夕阳西下,炊烟消散,村民们就会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他的“瘦园”里来聊天,听他说事。他把村里喜爱文学、书法、绘画的村民们组织起来,同他们讲述自己写诗作文的心得体会,鼓励他们以本村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和自己一起搞创作。一时,学文化,写诗编故事,蔚然成风。大家创作出近百首村歌,编辑成《瘦园萍踪》和《瘦园拾遗》,被广为传诵。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村民高君瑞、李嘉铭、刘永志三人合作出版了诗集《通辽美》,书中的一首《拥抱世纪风》还被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选用。

2004年王磊帮助村里建立了一个网站,《内蒙古日报》以“第一家农民自己建立的村级网站”为题作了报道。

如今,王磊已培养出一批农牧民诗歌作者。他和60多岁的蒙古族农民赵广珍的合唱诗,发表在《哲里木报》上。赵忠、张宝财等村民写的五篇作品,被收录进《通辽市文学作品选》。中国国际女子网球挑战赛的门票上,要求印首歌颂通辽的诗,这首诗也出自坤都庙农民之手。

今天的坤督庙村,每逢节假日、婚宴、盖房、开业、庆典等,村民们都以诗歌联句,祝福言欢,其乐融融。

草原就是他的家

王磊把草原当成他的家。为了鼓励村干部干工作,王磊创作了《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等诗,希望他们团结广大党员和群众一道走上致富路。在他的帮扶下,坤都庙村在1996年只有5部电话,到现在已达400多部,手机600多部。闭路电视家家有,电脑也进了百姓家,人均年收入从1500元上升到4500元。坤都庙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文化村。

王磊说,农民虽然缺少文化,但农村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就是财富。为此,他撰写了《文化的利益不容忽视》、《对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一点想法》等文章,阐述群众不仅要求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同样也要求满足精神生活的文化利益。他说,文艺工作者要远离浮华,沉下身子,深入生活,早日写出像《嘎达梅林》、《敖包相会》那样优秀的传世作品。

2003年秋,王磊从坤都庙村起程回聊城探亲。回去不久,他就因脑血栓住进了医院。

王磊患病的消息传到科尔沁草原,坤都庙的村民纷纷打电话祝他早日康复。他的老朋友王金堂专程从通辽赴聊城看望他,希望他在故乡安享晚年。

他的右手和右腿瘫痪了,行动要人搀扶。但出院之后,他人在聊城,心却在他的“瘦园”。一年多以后,他决然要回到坤都庙村去,他觉得他的归宿应当在那里。

2005年4月25日,当王磊在夫人的照顾下,由儿子驾车经过16个小时的颠簸,行程3000里,回到坤都庙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几十号男女老少,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提着酒,排成长队迎接他。

王磊被深深地感动了,眼泪夺眶而出。他哽咽着向大家说:“谢谢,谢谢大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