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绵阳在“军转民”中崛起

2007-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练玉春 本报通讯员何玉文 我有话说

一根拇指粗的塑管,用打火机一烤,塑管像变魔术般“瘦身”成筷子粗细,这是绵阳久远科技公司向伊朗、新西兰等国出口的石油管件热缩材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去年才研发出来的;微粒子病被称为蚕子的绝症,在纯中子的照射下,这绝症便悄然消失;被称为“机器B超”的ICT断层扫描仪可以把机器“内脏”看得清清楚楚,让人

对症施救……曾经深居崇山峻岭之中、极其神秘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今天在绵阳已不再遮遮掩掩。能够把自己拥有的军用高技术成果转为民用,并为绵阳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是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

绵阳地处祖国西部内陆,既不沿边也不沿海,但是这里是我国“两弹一星”的摇篮,也是全国第一个专利工作和技术创新双试点城市。拥有雄厚科技资源的四川省绵阳市于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科技城”,范围辖绵阳全市,这里却聚集了很多国防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有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的风洞群、我国惟一的燃气涡轮中心、长虹、九洲等国防科研院所和骨干军工企业32家。拥有17万科技工作者,包括26位两院院士,并有数十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院所及技术中心。行走在绵阳大街上,六七个人中就有一个科技工程人员,这在全国城市中也属罕见。

研制和生产军用歼击机雷达的军工企业长虹,为何会在西部绵阳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彩电巨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绵阳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以“保军转民”为主的“科技兴市”战略,在土地、税收、服务方式、简政放权等方面给予军转民企业一系列“放水养鱼”政策。使长虹、九洲、华丰、灵通、中物院等大批企业和院所走出“深闺”,转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用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市场“联姻”,不仅崛起了中国最大的彩电基地长虹,还崛起了中国最大的共用天线、宽带网络、医用B超、电子元件、绝缘材料等企业。

近年间,绵阳又以科技城建设为契机,为军转民项目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绵阳市―中物院院地联合工作委员会;支持边远山区布点军工企业内迁,重点建设“军转民内迁工业园”;四川省首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被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纳入“借款企业资信评级试点城市”,为军转民项目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充分整合国防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科研、项目的优势,推动地方政府、金融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合作,把国防科研院所的军用高技术成果推向市场,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人才和技术优势必须与市场相结合,这样,“样品”才能变成商品。据了解,通过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体制,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军民两个领域利益双赢,绵阳境内的军用高技术成果转为民用取得了较大突破,中物院环保产业技术、核技术应用、胜维数控系统、烟气脱硫技术等200余项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在绵阳开发推广,迅速产业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核辐射应用技术、环境科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以及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群。

在“军转民”浪潮中崛起的,不仅仅是大型龙头企业。10年前,当俄罗斯科学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开发新型锄草剂的时候,俄罗斯的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几经周折,合资的企业濒临倒闭,外方撤资。此时,绵阳市雪中送炭给了200万,中物院再投入了200万,利尔化工开始新一轮攻关。艰苦的创新终于生产出新型锄草剂,目前的产品95%以上出口,成为全国最大的锄草剂生产企业,产品销往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人均创利润达30万元!去年,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由原来的100多家迅速发展到820多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

在中国科技城绵阳,全国第一个以军转民为特色的高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一项目将通过整合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国防军工资源,建立以军转民技术转移、项目孵化、项目投资运作为重点的技术转移核心能力体系、技术转移共性服务平台、军转民项目孵化平台。很快,绵阳境内的国防、军工高新技术与地方经济建设将会更加全面、紧密相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