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看待央行多次加息

2007-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冯蕾 我有话说

曾刚: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金融学博士学位,后在长江证券股份责任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银行理

论及实务。

记者:上周五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自2007年9月15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央行连续第五次加息,目的是什么?

曾刚:近一段时间,各界对货币政策的关注度很高,央行主要针对两个问题:一是流动性过剩,现在流动性比较宽松,资金量大。从外贸顺差看,8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为249.8亿美元。外贸顺差增长依然强劲。二是CPI涨幅偏高,到8月,CPI涨幅已达6.5%,市场面临通胀压力,或者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而维护物价稳定,保证实际利率为“正”,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总体来说,央行要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数量目标,一个是价格目标。

记者:您衡量流动性过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曾刚: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M2(广义货币)与M1(狭义货币)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比例。从M1与M2来看。一方面,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8.5%,贷款余额增速16.63%,始终维持在高位;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314亿元,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前7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77万亿元,已是2006年全年增长额的90%。而同期2007年6月GDP增长11.5%。另一方面,M2增速为18.5%,M1增速为20.9%,M1增速超过M2增速2.4%,存款活期化加剧。

另一个衡量指标是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以存贷差与贷存比衡量。从存贷差与贷存比观察,从2003年3月到2007年7月,存贷差平均为78451亿元,贷存比平均72%,显示银行信贷资金长期充裕。7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33%,比去年同期略高0.02个百分点。

记者:我们看到,央行今年5次加息,同时,还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按照金融学理论,调整存款准备金就会影响银行间资金供求,从而会自然带来利率的变化。为何在频繁调整准备金率同时,还要主动调整利率?

曾刚:如果是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是一致的,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后,货币供量就会趋紧,自然导致基准利率升高,从而使存贷款利率自然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则会有效改变金融资产的配置。而在我国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存贷款利率受央行管制,货币政策缺乏自动传导的机制,因此只能靠央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存贷款利率,实现调控目标。

但需看到,由于利率传导机制不顺畅,加之,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反应缺乏敏感,相对银行存款,股票、基金的收益明显,小幅调整利率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股票、基金收益较高的预期,资金不可能大规模从股市分流。因此,短期看,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的关联性不强,加之某一次调整利率作用有限,很多时候,调整存款准备金与调整利率需要“双管齐下”。

记者:五次加息,股市仍持续牛市,如何看待?

曾刚:一次小幅加息,人们对股市预期收益不会产生明显影响,金融资产的配置也不会产生根本性改变。但应看到,加息的过程有一个边际性。利息不断调整,影响逐渐累积。某一个时间段,加息效应很低,不会第一次加息就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比如美联储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中央银行,加息次数很多,每次都是小幅调整,其影响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效果会越来越明显。从我国近期的情况看,每次调高零点几个百分点,影响不明显。但经过五次加息,效果已慢慢显现。近期,从部分银行得到结论,由于频繁的紧缩政策,相比过去,头寸已比较紧张。从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日加权平均利率看,9月4日为1.9984%,9月13日为3.1474%,而由于大多数银行已知道加息消息,9月14日这一数字达到4.6164%。如果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日加权平均利率已进入一个长期上升的通道,意味着货币供应将趋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