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长城可达世界任何角落”

2007-09-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柏林记者王怀成 我有话说

9月18日,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的哈首-普拉特那研究所举行了题为“德国和中国―IT技术创新的伙伴”的纪念活动,庆祝中德两国互联网领域合作20周年。包括该所为两国互联网合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措恩教授和所长梅内尔教授在内的,来自中、德和美国的300余位政经界和网络界人士出席了庆祝活动。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

、勃兰登堡州州长普拉采克出席庆典并致贺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毅刚教授等专家也应邀到会。

1983年,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在北京对西方远程网络发展状况的介绍引起了中国同行的兴趣。次年,德国接入美国计算机科学网,成为美国之外首个拥有电子邮件服务功能的国家。措恩说,当时国际邮件及国际电话非常昂贵,一封信从中国发出至少要8天时间才能到达德国,通讯不便严重困扰了两国科学家的交流。那时他们就萌发了将中国接入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国际互联网的念头,并说服了当时的巴符州州长施佩特,为中国同行出资购买了尚受西方控制的西门子电脑。在此后的合作中,双方科学家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通过一条经过意大利的线路,成功地将北京与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实验室的计算机联接起来。

据措恩教授回忆,1987年9月20日,卡尔斯鲁厄的电脑上成功地接收到一封发自北京、让所有人都无比振奋的电子邮件。邮件写道:“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第一封从中国发到德国的电子邮件,邮件是由在北京与中国科学家一起攻关的德国专家和早年留德、时任国家科委信息技术顾问的王运丰教授等多名科学家用德、英两种文字共同起草的。措恩说,当时所有人都预感到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来临,他和王运丰等10多名科学家在这封邮件上签了名。新华社随后发布消息:中国现在已经可以联接到全世界一万多个大学、研究机构和IT企业。王运丰教授将这一成功誉为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去年,措恩教授因在互联网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得德国总统亲自颁发的十字勋章。令措恩感到遗憾的是,他的好友王运丰教授已于10年前去世了!

电子邮件发送成功后,在措恩教授的努力下,掌握着互联网业务的美国科学政治基金会于当年11月向中方递交了正式批文。这标志着中国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政治上正式加入了国际互联网。

在18日的庆祝活动上,与会专家还回顾了中德在互联网领域合作的另外两件大事:一是2002年10月29日,时任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的梅内尔,在该校的V302教室历史性地按下了红色按钮,为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工业大学一间普通教室里的大学生上了一堂题为“互联网安全-弱点和目标”的远程课。梅内尔说:“那是中国学生第一次实时参与一个外国大学开设的在线课程”。从此,参与这一远程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张毅刚教授说,作为北工大客座教授的梅内尔也已桃李满天下,他为中德两国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件是,1990年11月,在当时许多中国互联网人士甚至尚不十分了解何为域名服务器的情况下,措恩教授在与王运丰教授协商后,代中国向国际互联网中心申请了“.cn”顶级域名,并利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内的服务器进行解析,1994年解析工作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德国科学家的帮助下,中国有了互联网上唯一的身份标识。

庆祝会上,胡启恒对德国科学家对中国互联网科技“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施泰因迈尔外长和普拉采克州长高度赞扬两国科学家为两国友好关系作出的巨大贡献,呼吁他们继续深化两国高科技领域的交往与合作,让两国的友好关系世代相传。(本报柏林9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