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玛丽娜和她的“东方之家”

2007-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戚德刚 我有话说

早就听说塞尔维亚有个民间友好组织“东方之家”,是中塞民间友好往来的桥梁。然而,我对这座“桥梁”的架桥人玛丽娜却了解不多。在朋友的引荐下,我与她几次电话预约,才于日前得到机会登门造访,因为她太忙。

玛丽娜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对我说:“欢迎你的到来,请把这里当做你们的家。”一下子把我的陌生感驱赶得一

干二净,我们很快就像老朋友一样聊起家常。

玛丽娜不无深情地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她作为中南(前南斯拉夫)交换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留学4年,主修汉语和朝鲜语。1986年回国。4年的中国留学生活,无疑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那时候的中国还不算富有,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但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风土人情、人民的热情友好让她难以忘怀。

回国后,玛丽娜在贝尔格莱德人民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汉语和朝鲜语。作为教师,她把自己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经历的许多故事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向学生讲述她心目中的那个中国。很快,她的一些学生、朋友成了她的知音。他们经常在一起举办与中国有关的联谊活动和展览。每到春节,玛丽娜还把朋友们请到自己家里包饺子。即使如此,玛丽娜还是觉得自己对中国的眷念之情不减反添。于是,经过多方筹备,一个有东方特色的俱乐部“东方之家协会”在1989年12月诞生了,玛丽娜担任协会主席。自此,他们宣传中国的方式逐年多样化,贝尔格莱德和北京两地的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2002年,“东方之家”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了“听众之友俱乐部”,架起了一座“空中友好桥梁”,电波传递着两地人民诚挚的友谊。2006年,在玛丽娜的“穿针引线”下,塞尔维亚克拉古耶瓦察市市长和克拉古耶瓦察大学校长成功访问上海,并签订了克拉古耶瓦察市与上海宝钢地区建立友好关系的协定。

为了使我们对“东方之家”有更多的了解,玛丽娜的丈夫高澜先生把他每年录制的春节联欢节目放给我们看。十几年来,他们自编自演的中文节目有歌舞、相声、小品等,内容很丰富,有的让人捧腹,有的引人深思。有一个小品讲的是几个塞尔维亚人在北京旅游时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一幕,当他们告诉售票员他们来自塞尔维亚时,车上很多人都不知道“塞尔维亚”,当得知塞尔维亚就是以前的“南斯拉夫”时,许多乘客向他们伸出热情之手表示欢迎。玛丽娜说,国家分裂前,我们的人民生活得很好,人人都有自信。我们羡慕中国日益强大,向往中国人民的团结与统一。玛丽娜还将《爱我中华》的歌曲以塞尔维亚传统舞蹈科罗舞的形式搬上了舞台,演员们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轻盈而刚劲地载歌载舞,歌词中的“五十六个民族”被唱为“五十七个民族”。玛丽娜笑着对我说,因为还有一个热爱中国的塞尔维亚“一族”!

玛丽娜的中国心是真诚的,在她每年编排的新春节目里,出现最多的中文歌曲是《我的中国心》、《在那遥远的地方》、《月亮代表我的心》。她还把中国成语故事以配乐广播剧的形式介绍给塞尔维亚人民。在玛丽娜那不大的公寓单元房里到处陈列着中国的工艺品,连放在客厅一角的木制衣架顶部也是一个龙头造型,架子上挂着一个中国传统灯笼。

玛丽娜的“东方之家”已经走过了17个春秋,是一个已有70名成员的大家庭,今天的玛丽娜也早不是当年那个女学生了,和她同期留学中国的塞尔维亚人,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当上外交官,但玛丽娜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东方之家”,献给了中塞两国人民的友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