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州大学: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7-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林文泰 娄东生 本报记者高建进 我有话说

今年本一批高校录取结果揭晓之日,据校方透露:刚挂牌成立的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按计划首批招收80名新生,而以“第一志愿”报名的上线学生爆棚,且录取分数线高达570分(比福建省重点线高出5分),录取者中最高分达到608。一个新建的学院在报考者心目中如此炙手可热,在同类高校中并不多见。

与福州

大学联手创办紫金矿业学院的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该公司承诺:凡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报考并被录取的新生,将享有5000元的“新生入学奖助学金”;品学兼优者还将获得每学年最高达5000元的“优秀学生奖学金”;自二年级起与紫金矿业签订预就业协议的学生,其学费将由公司全额资助。紫金矿业集团强大的行业背景优势及其为吸引优秀生源所承诺的优惠条件,使成立伊始的紫金矿业学院极具眼球效应。紫金学院走俏的更深层原因,在于福州大学锐意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理念。

开放式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记者了解到:紫金矿业学院除了学院本部外,在紫金集团总部所在地还建有上杭教学基地,以期形成基础教学、基础实践训练、专业教学和工程训练等各个环节的分工与衔接。其中,企业将派出工程技术骨干参与有关教学环节的指导,由此形成的“跨时空课堂”和校企双方配套组成的“教学共同体”,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人感受到福州大学开放式办学的格调:营造一座融入社会而没有围墙的校园!

其实,紫金矿业集团承诺中提到的“预就业协议”,早于三年前就在福州大学的一场校企签约中埋下了伏笔。

2004年6月,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6个院系,与联想集团、华映光电等10家单位就“预就业”联合培养优秀人才一举签订了15份校企合作协议。所谓“预就业”,就是经企业挑选和认可的在校生(一般为二、三年级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签约提前与企业“亲密接触”,即到用人单位学习和实践,为毕业后正式就业打下必要的基础。

根据协议:有关学院承担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学公共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教学任务;用人单位为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及训练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学院选派指导教师,用人单位选派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共同组成预就业培养模式指导小组,对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指导,并纳入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实行双导师制度,除学校导师外,用人单位定期派技术人员到校讲课,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通过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需求引入学校的教育过程,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学校的教学与研究的安排,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福州大学首创的“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而且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被正泰集团公司录用的福大电气学院毕业生冯翔同学,在实习期间认真考察了该公司各部门的生产管理与技术开发,报到后即提出10项合理化建议,其中有3项很快就得到公司认可。据悉,目前通过预就业方式最终被正泰集团录用的该学院毕业生已有30人。

随着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和用人单位纷纷来校挑选或参与培养人才。2005年5月,福大与IBM公司签订软件人才教育伙伴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实用型与复合型软件人才。IBM还将协助福州大学引进IBM和IT业界的先进技术并融合到教学课程体系中,定期进行专题师资培训,共建教学和试验平台。

从“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到“紫金学院模式”,福州大学正在打破围墙,构建开放式的办学大格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目前,福州大学通过“预就业”工作已形成校外实习基地300个,其中签约实习基地188个。

福州大学校长吴敏生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在历经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发展之后,正进入一个相对平稳调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更注重质量提升和潜力挖掘,但在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特别需要创新办学思路。

通过构建开放式办学格局,福州大学有效地吸纳和整合了有助于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各种社会资源,实现了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与时俱进。

立足区域,服务海西建设

进入本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福州大学根据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提出建设“东南强校”的目标,这在时间上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目标相耦合。2004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并得到中央的认可和支持,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作为福建省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理工高校,福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海西区域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福大深谋远虑,在学科布局上做到“科学合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生态。站在科学前沿,让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理念和最新知识,接受最好的科研训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海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福州大学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力争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对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2003年初,学校在原有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新命名的学院,从机制上保证理工的结合。根据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新兴产业和主干产业的特点,福州大学确定了物理化学、清洁化工新技术等5个重点领域的研究方向,建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3个省级重点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等12个重点专业,通过龙头示范的作用,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学校还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增设了车辆工程专业、数字与媒体艺术专业、城市规划、交通工程专业等18个新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28.1%。每个专业都有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作为依托。

经过“十五”建设,福州大学全日制本科在校生发展到19083名,研究生规模发展到3671名。学科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增加到23个。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工程、工商管理、法律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福州大学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总量和成果创下了发展史上的最好纪录。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3001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1项,科技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定在前46位至69位。2005年,福州大学“哈密顿圈与圈覆盖问题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年该校还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

2005年启动的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简称“福建ICC”)项目,福大作为承建方,整合研究力量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与芯片简单测试的公共平台,开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开发。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多层次、成规模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能力,成为支持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福大,像这样与海西对接的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共有24个,包括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部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广阔舞台,造就栋梁之材

福州大学十分重视现代化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

在现代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基地的创建中,学校以多学科集成理念,集中建设了机械工程实践中心等6个实践中心,成为贯穿于工程实践、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技能培训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实践基地。2006年,经整合的机电工程实践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此外,福州大学还积极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2004年与德国莱法州合作建立的中德研究院,开设了德语本科专业、德语第二学位和辅修课程,并启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计划。2006年学校启动了“国际汉学研究院”组建计划,首次列入福建省汉语推广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通过这个特殊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了和哈佛大学、法兰西学院、东亚研究院,北大、人大等国内外著名学府及研究机构的汉学研究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还与美、英、德、法、俄、日、韩等12个国家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

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福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据统计,连续6年,福大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此外,福州大学理科基地班为该校研究生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力量,2006年综合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率高达70%以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