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

2007-10-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姚颂平 我有话说

长期以来,体育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被相对忽略。尽管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热爱体育、关注体育,并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重要载体迟迟未进入大学文化建设者的视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下发,青年大学生身体层面的体育实践将会得到大大增强。在举国上下喜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体育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以及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体育精神对大学文化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精神具有整合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目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易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而体育以其超越种族、身份的强大魅力,是整合多元、多样的独特资源。北京奥运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它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强调的理解、友谊和团结等精神,其宗旨在于使世界各族人民打破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藩篱,从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长期以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易于主观片面,人际交往中不善团结互助。倡导现代体育精神中的包容理念,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使他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的同时,懂得与他人共存,进而更为积极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二是具有身心一统的和谐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片面地强调体育强身健体的功效,鲜有注意到体育对人整体身心和谐的促进。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上海体育学院首任院长吴蕴瑞历来倡导“身心一元论”,他曾指出:“体育为陶冶人格之一种工具,既非科学,又非专是技术。体育为文化之一种,确有陶冶品性之价值,故体育亦应以传达文化与创造文化为目的。”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激情和深深感受到体育精神震撼的大学生首先萌发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这种效力是目前大学文化的其他载体所不能企及的。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活动所要求的合作使学生渴望从一个孤独的自我走向守望相助的团队,进而成为一个心灵坦荡、身心和谐的社会人。因此,把更多的体育活动设计成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使体育精神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之中,将使大学校园中的学术文化等得到有益补充。

三是具有催生活力的竞争性。竞争性是体育的固有属性。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充分展现了现代竞技体育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强手、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大学作为一个组织体,其内部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氛围,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可以被用作一种树立竞争意识的手段。剑桥大学的CharlesKingsley高度评价严酷的体育训练在精英教育中的意义,他认为体育能够给长期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提供痛苦的经验和耐久力,塑造坚强的人格和体魄。曾受学于剑桥的美国人EndicottPeabody深受这一教育理念的影响,毕业回国后在麻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外40多英里的地方建立了著名的Groton寄宿学校,实施CharlesKingsley的教育理念,以竞技体育为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忠诚合作、永不言败、为荣誉和尊严战斗到底的男子气概,最终Groton培养出了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众多美国政治、经济界精英。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既要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又要坚持造就精英的理想,让我们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贡献力量、担负重任。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体育带给人们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对青年大学生也会具有更为强大的教育价值。面对这一形势,大学管理者应该进一步认识体育中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精神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推动作用,充分挖掘现代体育运动中所富含的人文理念和文化精神,从而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充分加以利用,以推动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品性的培养。为此,我们要以参与特奥、迎接奥运为契机,精心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体育活动的品牌,在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各层面渗透体育精神,充分实现体育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其他内容的对接和互补。(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