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科研创新”实现与地方经济的互动互利

2007-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2005年,常熟理工学院全校科研经费仅为90多万元;2006年,这个数字跃至400万元;2007年,数字“跨”过了1000万元大关。一所2003年升格的本科院校,在科研经费上呈现出飞跃式“三级跳”。简单的数字背后,学校经历了怎样的理念之变?又有怎样的动力和机制来保障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为此,记者专访了常熟理工学院院长

傅大友。

记者:学校科研经费呈现飞跃式“三级跳”,从中能看出学校在升格后,对自身发展定位的理念之变。

傅大友:首先,从高等教育的自身使命来说,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不是单靠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必须是知识传授加上创新能力的“双重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真刀实枪的科研创新能力。从高等教育的责任来说,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科研创新,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实现精彩互动。

记者:一所“无名”且刚升格的“年轻”本科院校,要在紧邻苏南、高校林立的南京和上海之间,开辟出一条以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的独特之路,谈何容易。

傅大友:确实如此。我举一个学校与常熟纺织机械厂合作的“三步曲”例子,这是我校与地方开展科研合作的一个“样本”。“第一步”是从“小”做起,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在2003年以前,常熟的企业都喜欢与南京和上海的重点院校合作,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开始的合作都带有“试探”和“考试”性质。2002年,物理系卢达等老师选择了当时电子技术力量较单薄的常熟纺织机械厂“切入”,为该厂开发了基于苹果机的“共轭凸轮曲线分析和设计”软件,成功地解决了工厂在机械设计方面长期以来人工绘图、分析计算周期长、难以模拟制造等难题;“第二步”是校企紧密结合,学校科研力量被纳入企业研发计划任务。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总是找学校解决,双方建立了互信机制。期间合作开发了高速电磁阀生产线,该生产线是国内第一条高速电子提花机用电磁阀生产线;“第三步”是双方共同搭建科研创新平台。2005年底学校申报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常熟的中小企业自身基本不具备研发力量,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相当于企业把“大脑”设在了高校,由企业提供研发经费,高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研究和成果产业化。“三步曲”校企合作已在常理工成为一种模式,也让企业尝到了与我们开展校企合作的“甜头”。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的“CR系列电动机软启动器”等多项技术被常熟开关有限公司采用,累计实现产值1.2亿元;物理与电子科学系老师完成的“电子多臂用电磁铁等生产流水线产品电磁参数检测系统”等项目被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后,实现产值1.8亿元。

记者: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似乎企业是最大的得益者,学校从中能得到什么?

傅大友:学校利用自己的师资、专业和设备优势,为企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其创造出丰硕的经济果实。表面看学校除了微薄的科研经费,并没有更多收获。但着眼于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提高,我们乐于算“大账”而忽略“小账”。一方面以项目为抓手,凝炼出了好的专业团队,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创新能力,以此支撑学科的特色优势,从而反哺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也在考虑创新与企业相关的科研投入和分配机制。像“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更多的职能是为常熟纺织机械厂所用。随着中心研发力量的壮大,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就不会如此狭隘,而是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苏南地区的相关产业,进行研究和技术攻关,并采用技术转让或成果产业化按比率分配收益的办法,为教师科研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和更大的动力。

记者:数字背后,有什么样的机制在保障科研创新这一学校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快速推进?

傅大友: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学校重点突出以“竞争”为主的鼓励和激励机制。我常跟教师们讲,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就是要“有作为才有地位。你得先拿一篮子鸡蛋来,我再给你一袋米,让你孵出更多更健壮的小鸡来。”学校对纵向项目经费的配套,国家、省、市三级分别按1:1.2、1:1、1:0.5执行。三年来学校共投入科研经费近1200万元,是“升本”前近10年科研经费的总和。到2010年,学校的科研事业费将占全校事业费的5%以上,设立校青年科技基金、重点项目预研基金、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高水平学术会议基金等资助项目,逐步形成学院投入为引导、项目经费为主体、企业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经费投入渠道。

正是在这样一种创新氛围中,常熟理工学院科研创新有了长足进步。三年来,学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60多项,承担横向课题30多项。其中朱林生教授主持的“李代数及相关代数的结构与无限维表示”研究课题于去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王健博士主持的“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今年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在全国首次CSSCI核心期刊论文排名中,丁晓原教授名列文学学科第一。

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常理工正与之实现精彩互动:“条斑紫菜优质、高产、抗逆品种的培育”获国家863项目资助;“高性能无梭织机用积极式开口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成为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并且是同层次高校中首家获此殊荣;长江下游稀有水产物种原种保育与繁殖、苏南特色农业品种培植、沙家浜水生态修复等,处处可见常理工的身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