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子

2007-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张前 我有话说

时下许多单位戏称自己是“本科生流动站”,由于招进的很多本科生实践能力差,只好不停地解聘再招聘。但是在南京邮电大学毕业生当中,这种状况却不存在。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8%以上的普通本科生就业率,使得南邮大成了众多招聘单位信赖的合作对象。“这都得益于学校推行的实践创新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都较强

,到工作单位短时间内就能进入角色。”南邮大党委书记闵春发欣慰地说。

学校:营造创新思维环境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大二学生陈铭伟告诉记者,他刚进学校那会儿,听到最多的不是某某学院的“院花”如何漂亮,而是谁做软件厉害。“这类话听多了,自己也萌发了想做那么一个‘牛人’的念头。”

在南京邮电大学,跟陈铭伟想法一样的学生比比皆是,学校浓厚的科技氛围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南邮大开设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学术文化讲座,其中层次最高的“金陵名人堂”系列讲座,邀请了许多领域的杰出人士,如文化部前部长王蒙,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等。仅2006年学校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学术交流共88人次,参加学生人数约4万余人。

南邮大还通过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节,与诺基亚、江苏移动、江苏电信、东方通信等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活动,采取大型科技活动届次化、中型科技活动校系化、小型科技活动社团化的方法,营造浓厚的学生课外科技氛围。

教师:引导提升创新水平

“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只是创新教育中的外在环境,要把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强的人,关键是要教师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说。

在南邮大,青年教师在科研中常常联系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充当助手。计算机学院教师陈建新正在做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课题,目前有近30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参与他的课题组。“这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普遍感到书本上的知识‘变活了’。”陈建新高兴地告诉记者。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诚元老师热心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他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常鼓励学生幻想,引导学生从近似荒诞的想法中寻找课题,并帮助学生把这些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去年扬州市检查部门主动找上门,请李老师和他的学生帮忙解决对一些高污染企业有效监控的难题。学生们在一起讨论,设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想到用监控控污设备所消耗的电量,来检测一般通过排水口化学物质成分的办法。这种办法成本低,监控效果较好。

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参与创新实践

真正成为既懂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人,只有环境和老师引导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参与实践。

南京邮电大学创建了电子与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机器人创新活动基地等学生课外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参与实践“练兵”的平台。

自2005年成立以来,各协会成员共发表高水平论文27篇,其中6篇发表在IEEE的有关刊物上,完成科研项目22项。2007年10月,协会成员赵振东、袁磊和王雨轩,应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邀请,前去希腊参加学术会议。他们提交的论文中,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算法的改进,在保持原有精度的前提下,比目前该领域世界上最好的算法速度提高20%-80%,这为提高人脸识别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证,在医疗诊断、反恐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倪晓军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创新基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结识到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老师,还可以寻找到兴趣一致的同学,从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劲头。”

目前,南京邮电大学形成了三个大学生创新平台,即校、院(系)二级科协,校、院(系)二级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目前该校共有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基地3个,院(系)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实验室)7个。

杨震校长说:“‘创新环境+创新教育+创新平台’,从硬件建设到氛围的营造,南邮大就是要为学生创新实践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动手能力最强的人,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适应社会需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