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凝练精神 沧桑铸就传统

2007-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阎大伟 韩同友 我有话说

淮阴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地处周恩来总理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1997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和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历史凝练精神,沧桑铸就传统。1998年2月,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周恩来同志的精

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就是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就是高度的原则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他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淮阴师范学院作为周恩来总理故乡的一所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

一、地域优势,历史机缘,赋予了用崇高精神育人的特殊资源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也是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巨大财富。

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其所蕴涵的“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敬业奉献、务实求真,团结协作、自律修身”等精神是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做人、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内容。

(一)育人使命,理性选择

从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来说,淮阴师范学院地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是国家或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地域的优势,使周恩来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用周恩来精神培育大学生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从学生培养方向来说,学校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和基层单位的专门人才。周恩来精神和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具有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品德和价值追求的难得的典型教材。

从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教育方法来说,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人格培育重在确立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是人格培育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因此,把学生培养成为基层单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基础厚实、为人诚实、工作勤奋、作风扎实的合格人才,既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周恩来精神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年学生人格的熏陶和塑造,不仅是学校办学历史上历届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的共识,而且变成了师生自觉的行动。

(二)薪火相传,历史积淀

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和培养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育人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认识、提炼和总结的结果,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和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1976年,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6年至1997年

1976年恢复办学以后,全校师生把对周总理的怀念化为刻苦学习、建设学校的动力。当时,刚刚恢复办学的淮阴师专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几届学生的教室、宿舍和食堂都是防震棚。各级团、学组织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通过开展建设校园义务劳动等方式学习和实践周恩来精神,初步形成了勤奋学习、只争朝夕、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校风和学风。1979年,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瞻仰周恩来故居、学习周恩来精神成了淮师学子届届相传的优良传统。

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参观周恩来同志故居时,欣然题词“全党楷模”,号召全党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作为总理故乡高校的师生,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结合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雷锋精神和自愿服务普教的陈云之女陈伟华的事迹,在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文明公约》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过程中,宣传和学习周恩来精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并把每年的1月8日和3月5日作为学习周恩来精神的重要纪念日固定下来。

1991年,淮阴市筹建周恩来纪念馆,师生们自发捐款10万多元,为周恩来纪念馆早日建成尽了绵薄之力。1992年,学校与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成了共建协议,在校内敬立了周恩来半身铜像,修建了“共青团花园”和“师陶园”,进一步固化了周恩来精神的学习成果,并在开展周恩来精神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奉献”的校风和“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校训。

这一阶段,许多师生自发研究周恩来精神和思想,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文系魏家骏教授和1983级李寿琦同学分别撰写了研究论文《论周恩来早期文艺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和《“五四”前周恩来同志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魏家骏教授还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性周恩来研究学术讨论会。

第二阶段,1997年至现在

1997年,为了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中共淮阴市委、淮阴市政府决定申报组建淮阴师范学院,作为向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献上的十大厚礼之一,并报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总理故乡第一所本科院校,历史使周恩来精神与淮阴师范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校党委紧紧抓住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这一契机,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纪念周恩来同志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的通知》,决定从1997年11月到1998年3月,集中利用6个月的时间,通过召开纪念大会、瞻仰参观、舆论宣传阵地设立专栏、征文、演讲、讲座、影片展播、大合唱、学术讨论会、书画创作和展览、评比表彰等20多种形式营造了浓郁的学习和实践周恩来精神的环境和氛围,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在6个月的时间内还分层次开展了学习周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学习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活动;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了学习周总理,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学习周总理,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学习和实践,全校师生员工形成了共识:周恩来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要把周恩来精神作为立校之基、办学之魂和育人之本,使之熔铸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1998年3月,根据教职工代表的提案建议,在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学校的校风修订为“勤奋、求实、创新、奉献”,进一步彰显了周恩来精神的实质内涵,实现了把周恩来精神熔铸在校风中的目的。

为了将周恩来精神育人活动引向深入,学校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每年开展一次“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同时学校划拨专款设立“周恩来奖学金”,在全校大学生中每年开展一次“周恩来奖学金”评比活动,实施了周恩来精神“进课堂、进社团、进头脑”三进工程,寓周恩来精神教育活动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实践教育之中。

二、注重实践,不懈探索,形成了用崇高精神育人的鲜明特色

(一)纳入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学校从2003年开始在全校大学生中开设了《周恩来生平与思想概论》选修课,系统地讲授周恩来生平业绩、人格风范和精神实质。课程由周恩来研究会集体编写教学大纲和讲授提纲,重点突出,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校还结合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党校课程教学,将周恩来精神的教育有机地穿插其中,推进了周恩来精神进课堂。

学校经常邀请周恩来研究专家来校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几年来先后邀请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石仲泉、李海文、廖心文、陈晋、赵春生、杨明伟、陈扬勇等专家,周恩来翻译、原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侄儿周秉钧以及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等来校讲学;经常与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淮安市周恩来研究会合作开展专题活动;经常聘请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的讲解员为学生宣讲周恩来爱国、勤学、立志、做人的感人故事,使周恩来精神入脑入心。

(二)开展创建活动,抓好实践环节

1.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支持下,学校制订了《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班评选办法》、《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奖学金评选细则》等文件,在学生中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班”创建和“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奖学金”评选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自2000年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校共有900多个班级500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创建活动,其中获得“周恩来班”称号的有7个班级,获得“周恩来班”提名奖的有11个班级,另有13个班级获得入围奖,14个班级获得创建奖;全校有7000多名同学申请周恩来奖学金,通过层层选拔,严格把关,先后有146人获得周恩来奖学金。

学校还邀请了周恩来的亲属、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领导参加“周恩来班”的创建和评比活动,为获奖班级颁奖。2004年5月,周恩来侄儿周秉钧、侄女周秉德来学校参加“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班”的创建和评比活动。2007年6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陈晋一行10多位专家来学校与师生座谈,交流学习和研究周恩来精神的体会,并为获得“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班”称号的班级授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同学“创建”的热情。

2.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周恩来精神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的价值。学校一方面把学习和实践周恩来精神作为社团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社团的活动推进周恩来精神进社团工作。目前,学校有周恩来研究会学生分会、“翔宇”戏剧社等专门社团近10个,这些社团以学习、宣传和传播周恩来精神为己任,在周恩来诞辰、周恩来逝世纪念日前后,举办“我所了解的周恩来”、“追寻周总理的足迹”演讲比赛;“您的书,滋润我们心田”读书报告会;“听总理故事、学总理精神”朗诵会、“周恩来生平事迹”展览和“学习周恩来”知识竞赛等专题活动。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学习、宣传、研究和实践周恩来精神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成才需要,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以科技推广、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社区援助、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在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周恩来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熏陶,意志经受磨练,加深了对周恩来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近三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师生达三万多人次,足迹遍布革命老区、山村水乡,《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1年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30多名学生被表彰为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4.努力开展共建活动。通过共建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践行周恩来精神。每年都定期选派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到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担任义务讲解员,一方面协助基地开展周恩来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宣传周恩来精神的过程中接受周恩来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并以他们为骨干,带动全校周恩来精神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5.抓好“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每年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必修课”是集体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让新生找准做事与做人的榜样;召开的第一次主题班会是“我心中的周恩来”,畅谈“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的责任”,使周恩来精神成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力量。结合新生大学生涯设计和适应大学生活等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像周总理那样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光,科学规划人生。

学校还将周恩来精神的教育纳入学生的“最后一课――毕业教育”之中。为了让周恩来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新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继续生根、开花和结果,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毕业前夕的周恩来精神教育活动,通过举行“毕业生如何弘扬周恩来精神”讨论会、周恩来塑像前文明离校宣誓仪式等方式,号召毕业生像周恩来那样爱岗敬业,号召学生到苏北去、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学生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6.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根据大学生德育工作时代主题不断变化的要求,把周恩来精神育人工作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相结合,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把学习周恩来精神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等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结合起来,使周恩来精神在各种主题教育和节日纪念活动中得到强化。

(三)营造浓郁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把周恩来精神中的精髓――“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敬业奉献、务实求真,团结协作、自律修身”熔铸在学院的校风和校训之中,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

校名、校报名采用周恩来的手书集字,学校标识以凝聚着周恩来精神的纪念馆为主体,增强了对周恩来精神的宣传力度,扩大了周恩来精神的全方位的影响。

1997年以来,学校在王营校区主干道树立一块巨石,镌刻了周恩来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交通路校区综合楼阶梯教室的墙壁上和王营校区的图书馆里,镌刻了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著名诗句;在交通路校区和王营校区的主干道上设立了30多座以周恩来名言警句为主要内容、以与伟人一生密切相关的地点或景物为背景的灯箱;在王营校区图书馆的大厅里,敬立了一尊周恩来半身塑像;在学生公寓的通道旁设置了“自警镜”,上面刻着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对自己的要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等等。这些物态化的周恩来精神,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学生。

发挥校报和网络宣传周恩来精神的作用。从1997年1月开始,《淮阴师范学院报》开辟“总理风范”专栏,每期刊登一则周恩来风范故事,到2007年9月底,已选登145则,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学校于2000年创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翔宇网”,选用周恩来的字“翔宇”作为网站名称,同时开辟“学习恩来”专栏,选登有关学习周恩来的参考文献和同学们的学习心得,报道学校开展学习周恩来活动的情况。

(四)加强理论研究,推进育人工作

多年来,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对周恩来及周恩来精神的研究,在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坚持通过研究扩大影响,进一步夯实育人工作的基础。1998年,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周恩来研究会和周恩来研究所,形成了一支周恩来精神研究专家队伍,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会成员先后主持省周恩来研究会重点研究课题3项,出版专著一部。

王家云教授在其《试论周恩来精神之内涵》一文中提出了周恩来的十大精神,即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甘当公仆、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唯物辩证、勇于创新、严于自律、宽厚平等、无私奉献;汪浩副研究员在《论周恩来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一文中,提出了周恩来精神中最具时代意义和共产党人特质的六个方面,即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和合精神、严细精神和修身精神。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全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试论周恩来精神之内涵》一文不仅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王家云教授还应邀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举办的“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研讨会”,而且与学校周恩来研究会的黄明理教授、王频教授的论文一起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专题节目播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培育青年学生,首先要搞清楚应该用周恩来精神的哪些本质内容来教育和引导青年。学校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些问题,增强了用周恩来精神培育学生的针对性,推动了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从1998年起开辟了“周恩来研究”专栏,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多次被江苏省期刊学会评为优秀栏目,2006年该专栏还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评为优秀栏目。以该栏目为依托,学校周恩来研究会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定期出版《周恩来研究》专辑,目前已出版2辑,促进和推动了周恩来研究工作的开展。

结合周恩来精神育人活动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先后牵头组织了“周恩来经济思想与西部开发”研讨会、“周恩来与执政为民”研讨会和“周恩来与先进性教育”研讨会,进一步丰富了周恩来精神研究的内容,扩大了周恩来精神影响的范围。

三、面向基层,服务农村,取得了用崇高精神育人的丰硕成果(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敬业乐业的道德修养

1.毕业生政治热情高。一届又一届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和陶冶,逐步树立了远大理想,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追求完美的人生。近几年来,学生政治热情不断高涨,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据统计,从2004年6月到2007年6月,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在校学生人数占非党员学生数的年度比例分别为83.6%、84.5%、86%和89.2%;在校生党员数占学生总数的年度比例分别为7.5%、9.0%、10.4%和10.9%;毕业生党员占毕业生数的年度比例分别为15.6%、20.9%、26.5%和29.4%。各项比例不仅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始终高于江苏省高校的平均比例,也高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比例。

2.毕业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学校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践行周恩来精神,用人单位普遍认可淮阴师范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毕业生赵玲,出于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与景仰,放弃在区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周恩来纪念馆从事周恩来精神研究工作,负责编辑出版《丰碑》刊物,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实践着周恩来精神,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数学系毕业生周化友,现为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腰滩小学校长,毕业以来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利益攸关的紧要关头,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人格境界。1991年7月,洪水来临时,他顾不上转移自家的粮食、财产和老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转移灾区学生、抢运校产校具上。1991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后,坚持本色不变色,在1997年、2003年、2007年的洪水灾害中,始终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

3.毕业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用人单位对淮阴师范学院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高度认可。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学生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通过走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综合素质、敬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诸方面综合满意率在96%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上手快、用得上、后劲足”。

英语系毕业生赵杏华,现为淮安市楚州区车桥中学教师。多年来,工作投入,一心扑在教学上,2001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多次把名额让给年轻的同事,她高尚的道德素养,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二)扎根奉献在农村,建功立业在基层

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到苏北、到农村服务光荣,到基层去大有作为的观念。建校以来培养的5万多名各类优秀人才,绝大多数一直扎根奋斗在江苏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在基层默默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涌现了许许多多先进典型事迹。据不完全统计,苏北的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基础教育系统90%以上的业务骨干是学校的毕业生,其中,仅淮安、宿迁两市毕业生中,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以及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的就有100余人。淮安楚州、淮阴两个区的中学校长90%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到苏北去,到西部去,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仍然是毕业生择业的主流。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近80%的毕业生在苏北、在中小企业、在西部地区就业。2003届数学系毕业生黄海波是位孤儿,毕业时毅然选择了赴西藏任教,以报答社会的养育之恩。2003届化学系毕业生徐文芳志愿到广西柳城县西安中学任教,成绩突出,被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选为“放飞理想――服务广西”志愿者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广西各地巡回报告。服务期满后,主动留在广西工作。200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於亮主动放弃优越的工作岗位,奔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小学任教,2005年7月,共青团陕西省委、“西部计划”陕西省项目办联合授予於亮“陕西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陈仓区政府特意给淮阴师范学院写来了感谢信,感谢淮阴师范学院为他们输送了高素质的毕业生。2007年,在江苏省委首次选拔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的1011名大学生中,学校有95名同学入选,入选人数占全省入选村官总数的9.4%。

多年来,学校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做法和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校领导参考》、《淮安日报》、《觉悟》、《梅园通讯》、《丰碑》、《周恩来邓颖超研究通讯》等多家报刊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