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记者节前回忆记者“家事”

2007-1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邢雁 我有话说

编者按 11月8日,是新中国第8个记者节,也是中国记协成立7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中国记协举办了“我与中国记协”征文。本报从今天起,从中国记协举办的征文中选刊几篇文章,对这一有重要意义的日子表示纪念和庆祝,以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在战火中诞生,在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走过了不平凡的七十年光辉历程,同时也将迎来11月8日记者节。

中国记协是记者们的家。我生逢其时,有幸参加到新中国的记者队伍中来,并荣幸地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接纳为会员。那是49年前的1958年5月15日,会员证的编号为:001421,证件上贴有我29岁的照片,还盖有记协钢印。这是我有生以来拿到的第一个身份证件,感到特别珍贵,所以在近半个世纪中,我工作和生活上不论发生过什么动荡和变化,包括“文化大革命”、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等等,我始终珍藏至今。这是我与中国记协发生的第一件事情。

凡事发生都有源。我所以能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还得从做青年团工作开始。1954年,胡耀邦同志任团中央书记不久,为了培养提高全国的团干部,决定从全国抽调团县委书记以上的同志到中央团校学习。我是从山东德州团地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到中央团校学习的。学习一年,待学业结束时,从山东来的多位学员中只有我一人被团中央分配到中国青年报社工作。报社是文化单位,知识分子成堆,文化高的人很多。我仅是乡村师范肄业的学生,对新闻工作更是一窍不通,所以非常胆怯和不安。后来在报社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逐步安定下来,慢慢适应了工作要求,还被领导任命为采访部主任。时隔两年多,中国记协接纳我为会员,这就是说,自己的记者身份被国家的权威组织认可了。我感到这是件大事,很光荣,有很强的荣誉感。另一方面认识到,新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岗位,是值得有志者为之长期奋斗的事业。以后的岁月里,曾有党和政府其他部门商我调去工作,均未应允,一心坚持在新闻工作岗位上长达50年。我参加了两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老年报)、两刊(原红旗杂志、人民画报)的工作,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也算是一种奉献感吧!

事有凑巧,似天意安排。在我参加中国记协成为会员差两天满两年整的时候,即1960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领导派我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访越代表团”。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国,机会难得,当然是很高兴的。这是我与中国记协之间发生的第二件难忘的事情。

代表团成员共三人,有中央广播电台的杨丹同志、周生同志和我。一切出国的准备工作和必办的手续,如置装、预订机票、联络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官员同代表团见面等等,都是记协的同志帮助办的。现在还记得,当时是一位年轻的男同志接待我们的。他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帮助我们提行李,送机场,跑上跑下,不辞辛苦。记协机关这种好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真正感到记协就是记者之家,感到亲切和温暖。

我们这次访越,是从1960年5月13日至6月20日,历时37天。当时的越南是以17度线为界处于南北对峙的战争时期。我们代表团因为是中国记协派出的,受到越方的高度重视,热情接待。在逗留期间,越方派相应官员陪同。在当时条件下,尽量安排好的食宿和访问条件。我们访问了胡志明主席的故乡,在河内巴亭广场见到了胡志明主席。我们还访问了越南北方的几个省份和著名风景区,如还剑湖、下龙湾、奠边府、十七度线等。我们的访问是成功的,增进了中越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我们就所见所闻写了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次访越代表团所以取得好的成果,重要因素是中国记协――记者之家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原载中华新闻传媒网,本报略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