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

2007-1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孙波 杨延生 本报记者凌翔 我有话说

2007年是青岛理工大学的又一个“丰收年”:在科学研究领域,他们的“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与控制措施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校连续两年获得此项殊荣;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王燕教授荣获“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光荣称号,《钢结构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

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并不断把学科优势从科研领域转化到教学领域,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生动局面。”该校校长仪垂杰这样告诉记者。

依托优势学科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优势:他们的土木建筑、机械制造、能源环境学科特色鲜明,现有2个博士点,2个“泰山学者”设岗学科,33个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1个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

多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积极推进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代表的优势专业建设,制定和实施了《青岛理工大学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办法》,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和硕士点,发挥优势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拓展专业内涵,重点建设了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0多个优势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试点专业,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品牌专业,“土木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钢结构设计》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6年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课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和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为把学科优势从科研领域转化到教学领域,青岛理工大学近几年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2004年以来,他们已累计投入1.13亿元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在2007年,他们又投入了2400万元改建、扩建了基础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在引进先进仪器设备的同时,根据学科和课题要求进行设备的自主研发也是该校的一大亮点。自2001年以来,他们先后研制了环境扩散变坡水槽实验系统、创新组合实验台、污水处理及回用设备配套系统等设备87项,总价值492万元。这些实验设备广泛地应用于本科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与制造实验室是青岛理工大学成立较早、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实验室。2003年被列为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2年以来,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863子项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省部市级项目25项,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被SCI、EI收录76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其中在摩擦学理论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

随着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青岛理工大学外部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先后建成了校外实习基地133个,特别是与上海宝山钢铁有限公司、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胜利油田、济南钢铁集团、山东莱钢建设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建设集团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基地不仅是学校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的场所,而且成为本科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练兵场。

科研搭建平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记者在青岛理工大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科研骨干也是教学骨干,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大多数是科研骨干。2002年以来,他们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全部从事科学研究,有的还承担着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燕教授是钢结构研究设计领域的专家,他主持或参加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各类基金项目6项,参与了国家《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规程》的起草和编写工作。面对丰硕的科研成果,王燕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觉得搞科研的目的,还是要应用到教学上,培养人才。”她主讲的《钢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内容复杂、相对枯燥,但由于她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本科教学,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致使她的课堂教学别开生面,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她也因此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教学名师殊荣。全国优秀教师杨沛然教授,是国际摩擦学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建立的热弹流润滑的温度―粘度模理论被誉为国际摩擦润滑界润滑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他的零卷吸速度条件下热弹流润滑理论的研究,为工程中两表面等速反向滑动的润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成功解决了困扰国际润滑界50多年的理论难题。在潜心科研的同时,杨教授时刻不忘教书育人的使命,在学科前沿上的大量一手资料以及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使得他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了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

学生参与科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青岛理工大学十分注重通过学生参与科研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支持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制定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管理办法》,设立学术科技创新学分和专项经费,规范了校园科技活动的管理,构建了学生创新竞赛、科普活动和学术活动三大体系,为学生较早进入实验室从事自主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年来累计有四万余人次参与到学校的三大体系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质量。

该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题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引导优秀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郭峰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重大项目等课题研究,他将科研工作与本科教学相结合,把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引入本科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郭世永教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筛选出“457、435冲焊驱动桥、传动轴、平衡悬挂(带配气室)总成的三维建模分析及设计”、“汽车自动调整臂的三维设计及运动分析”、“轿车制动器、电磁制动器的设计及分析”等若干个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第一届“山东省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现代产品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李朝振、赵先国同学参与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新型高速列车空调系统的研究”目前已投入生产,两位同学也分别完成了《新型列车空调静压送风道的研究》和《列车空调综合实验台测试系统的研制与改造》两篇毕业论文。

在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激励下,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2004年以来,他们的学生参加创新和实践活动共获得国家级奖励91项,省部级奖励172项,涌现出了以“多功能行李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产品和以获国家专利两项的陈翔同学为代表的科技标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