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秉承和弘扬红烛精神,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红烛英才,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为胶东地区基础教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红烛精神代代相传,竭尽全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燃烧
(一)艰苦创业,铸造红烛精神,肩负服务使命
建国初期,胶东地区基础教育相当薄弱,基础教育师资缺口很大。1958年,鲁东大学前身莱阳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61年迁往烟台,改名为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作为胶东地区仅有的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胶东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历史重任。
建校之初,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全校师生同舟共济,一方面开展生产自救,一方面坚持教育教学。没有餐厅,师生们不分严寒酷暑在简易的席棚里就餐;没有自来水,师生一起到校外用地排车拉水;没有住宅楼,广大教师、干部都住集体宿舍。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干部和师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红烛精神”蔚成风气。全校师生员工正是在这种红烛精神的激励和指引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师范专科学校的排头兵。到1984年,烟台师专共培养了7000多名教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终生奋斗在胶东地区基础教育岗位上,成为支撑胶东地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发展壮大,传承红烛精神,勇挑服务重任
1984年2月,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国务院确定在烟台(包括现在的威海市)建设教育改革实验区,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张承先同志担任教改实验区顾问。1991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将烟台市列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4年1月,烟台师专升格为烟台师范学院,成为胶东地区最早的本科师范院校。作为胶东地区培养教师的摇篮,学校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积极支持和参与烟台教育改革实验区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把培养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作为学校的神圣使命,确立了“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面向中学,突出师范性”的教师教育发展思路,制定了《关于加强烟台教育实验区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的成功之路。
烟台市1985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普及初中教育的地级市,1995年比国家要求提前5年完成了“两基”工作,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考升学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为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生源和人力资源。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烟台教改实验区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烟台开展素质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国家教委领导和与会专家对烟台师范学院服务烟台素质教育的巨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1997年9月,张承先同志来烟台视察时说:“烟台师范学院是烟台教改实验区的龙头单位,担负着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担负着重要的实验任务。”“烟台素质教育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作为烟台教改实验区教师的摇篮、教育改革的思想库,烟师的同志们和烟师的毕业生是出了大力的。”
(三)开拓创新,弘扬红烛精神,强化服务优势
2006年烟台师范学院更名为鲁东大学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都明确指出,鲁东大学“要继续巩固和加强教师教育,把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师资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从提高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入手,不断挖掘红烛精神内涵,积极引导全校师生爱岗敬业、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全身心奉献基础教育事业。确定了“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构建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强调以综合性促进师范性,以综合性强化师范性,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为强化教师教育优势,学校制定了《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成立了集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学院。
正是红烛精神,引导着全校师生孜孜不倦、甘于奉献,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和“求真求善,尚实尚行”的校风,促使学校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带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工作可喜的成就。红烛精神已成为学校办学育人之魂,成为催人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
红烛精神塑形铸魂,精心培育基础教育优良师资
在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把红烛精神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把为基础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甘于奉献的红烛良师作为学校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批批毕业生以扎根基层、教书育人为乐,以淡泊名利、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为荣,为胶东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一)加强师德教育,培育品德优秀的红烛英才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把弘扬红烛精神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用红烛精神塑造学生的灵魂。一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二是在持续不断的学习雷锋活动中培育红烛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把先进模范教师作为弘扬红烛精神的典范,深入持久地开展向孟二冬等先进模范教师学习;四是在每届学生入学和毕业教育时,邀请校友中的模范教师回校作报告,激励学生把个人理想、专长与党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甘愿扎根基层、教书育人。
学校在坚持用红烛精神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中,把教职工弘扬红烛精神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充分发挥优秀教职工的典型示范和教育引导作用。如我国史学界知名学者、学校1967届毕业生、原历史系主任李衡眉教授,就是弘扬红烛精神的典范。他在耶鲁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期间身患胃癌,但他心系祖国教育事业,尚未病愈,就匆匆回国,投入紧张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把三分之二的胃留在了美国,却把百分之百的热情带回了祖国。”在同时经受糖尿病、皮肤病、癌症三种顽疾折磨的情况下,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把厚厚的病历压到书桌下,却把20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奉献给读者。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愿做一支小小的红烛,哪怕生命缩短一半,也要将两头点燃。”他“爱生如子,尚德乐学”的高尚风范,激励着广大师生在各自的岗位上,甘于奉献、积极进取。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基础扎实的红烛英才
坚持按照地方基础教育所需人才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校根据烟台教改实验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需要,通过“构建扎实、灵活、开放的专业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的成功之路。世纪之交,学校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特点,突出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步入新世纪,学校顺应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借助学分制管理平台,构建了师范专业与其它专业相融合、以综合性提升师范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结合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就以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依据,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开设网络课堂,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起师生网上互动和交流的平台。
适应地方基础教育人才结构多样化需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层次。现有师范专业18个,涵盖了基础教育所需教师的学科专业领域;其中,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特色专业6个;1个省级试点改革专业已通过验收。2000年学校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三)强化实践培养,造就能力出众的红烛英才
面向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强化学生教学能力训练。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语音室和微格教室数量,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养成提供保障。制定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普通话、粉笔字、简笔画和多媒体教学能力。作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在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管理和测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校地携手合作,将教育实习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在招生规模扩大、教育实习场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1997年,学校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烟台市教育局专门下发文件,规定高校、市(县、区)教委、中学各自在教育实习中的职责,确保教育实习工作落到实处。从2005年起,学校进一步扩大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范围,共建“百所农村教育实习基地”。正如烟台市教育局领导所说:“共建实习基地是一件‘双赢’、‘多赢’的事情,将有利于提高烟台市基础教育师资质量,提升烟台市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教师5.4万余人。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辛勤耕耘,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了基础教育事业,为地方教育的改革和飞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学校对烟台、威海地区所作调查显示:目前烟、威两市共有中学教师4.5万人,其中毕业于鲁东大学者2.3万人,占总人数的51.6%。2007年烟、威两市共有中学校长(含副校长)1179人,其中毕业于鲁东大学者529人,占44.9%;重点中学校长(含副校长)297人,其中毕业于此者120人,占40.4%。
学校毕业生素以吃苦耐劳、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自觉奉献基础教育而著称。据2007年统计,烟台、威海地区共有全国模范教师23人,学校毕业生就有13人,占56.5%。被誉为“山村红烛”的全国优秀教师李鸣琴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她1990年毕业后一直在栖霞市山区的农村中学辛勤耕耘、任劳任怨,当一些城市中学高薪聘请她“加盟”时,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说:“城市的生活是好,可是农村的孩子谁来教呢?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为了学生,我愿意选择留下!”
学校的毕业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佼佼者。他们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为烟台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以来,烟台市芝罘区获山东省青年物理教师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的邹湘江等4位初中物理教师,全部是学校物理专业毕业生。
红烛精神成就辉煌,全方位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在为地方基础教育直接输送大批红烛英才的基础上,学校还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综合优势,通过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引领和促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把服务面向拓展到农村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积极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培训体系,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各类在职培训服务。红烛之光,闪耀在胶东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里。
(一)建设教育改革“思想库”,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人员密集的优势,在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为加强烟台教改实验区的规划设计与组织领导,1984年,时任学校副校长佘永福、教务处副处长王锡湖分别出任烟台市教育局局长和烟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学校1988年成立“烟台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1991年成立师范教育研究所,时任校长王荣纲亲自担任组长和所长。学校紧紧围绕烟台教改实验区建设开展教育研究,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长期深入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专题研究、教改咨询、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支持和指导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先后完成了《烟台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典型教育案例评析》等研究成果,参与编写《烟台市素质教育专题研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03年以来,随着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学校的设立和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承担了《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方案设计研究》和《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两个省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山东省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意见”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已在全省推广,对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急农村学校所急,举办外语教师暑期培训班。针对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业务水平偏低的问题,学校利用外语教育强势资源,实施“千名外语教师暑期培训计划”,对烟台市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免费业务培训。2005年以来,已分期、分类培训教师1200余名。
想农村教师所想,帮助农村骨干教师进修提高。针对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学习计划”。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的9、10月大学生教育实习期间,采取学生顶岗实习的办法,让实习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学校脱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共免费培训实习学校骨干教师116名。
补农村先进教育理论之缺,开展教授送教下乡活动。学校精选一批具有高深学术造诣、精尖专业理论和扎实教学专长的专家、学者到农村中学讲学。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校专为农村举办各类教育专题讲座和报告80多场,内容涵盖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教师培训、中小学双轨教学等多个方面。
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鼓励更多师范生扎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根据农村学校对人才需求的渴望,在开展就业教育时,通过邀请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成就突出的毕业生回校做报告等方式,积极鼓励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扎根农村、服务基础教育。从2004年到2006年,到烟台、威海地区乡镇中小学就业的毕业生共有1481人,其中该校毕业生就有809人,占54.6%。
(三)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健全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自1960年举办函授教育以来,尤其是1984年以来,学校坚持依托全日制教育发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始终把培训中小学师资作为成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函授教育、自考助学辅导、骨干教师培训和新课程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在职培训,为地方中小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2006年开始,学校被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在教育管理、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等5个专业方向开始招生,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基础教育学科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
为了加强小学教师培养,结合胶东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需要,学校与烟台、威海两市政府合作,在莱阳、蓬莱、文登建立了3个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从2006年起开始对这3个基地的教师进行全员轮训,目前已培训教师300多人次。
近年来,学校加大基础教育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干部培训力度。多次举办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培训班,培训各类教师1200多人;定期为烟台、威海等地举办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007年,学校利用暑假,专门举办了烟台市现代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烟台市所属各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主要领导,所有高中校长和部分初中校长共151人。这次培训规模大,时间长,效果好,受到了烟台市委、市政府的好评。
弘扬红烛精神,全方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一办学特色,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胶东地区尤其是烟台、威海地区社会各界的公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公报》、《大众日报》、《高教领导参考》等媒体多有报道。烟台、威海、青岛、潍坊等地市领导都认为该校办学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烟台市领导在谈到烟台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深有感触地说,没有鲁东大学全体师生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就没有烟台基础教育的辉煌成就。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鲁东大学师生表示,将时刻铭记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继续弘扬红烛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再铸辉煌!(孙承毅田旭姜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