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筚路蓝缕 再谱华章

2007-11-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一)历史沿革与现状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俞元桂先生是本学科的奠基人。俞先生早在1951年就撰文参与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四先生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的讨论,文章一经发表在《新建设》(第4卷第6期,1951年9月)和《新中华

》(第14卷第24期,1951年12月)上就引起了李何林先生的重视。俞先生抗战初期就读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1943年考入中山大学研究院,师从李笠教授、钟敬文教授,主攻中国文学批评史,1946年获硕士学位后回母校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在福建师范大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生涯中,俞元桂教授为文学院中文学科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俞先生就确定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做为本学科的主攻方向,并组成一支以姚春树、汪文顶等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筚路蓝缕,笔耕不辍,屡创佳绩。1981年,俞元桂先生领衔创立了本学科硕士点。90年代初开始,立足全面拓展学科内涵,本学科又整合了文艺学的学科力量,孙绍振教授、南帆教授的加盟,进一步扩大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将研究的主攻方向拓展到现当代小说、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文艺思潮和文学批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等领域。1998年以第二代带头人姚春树教授领衔创立博士点为契机,本学科进入全面建设、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整体提升的重要发展期。2007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标志着本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也面临着更重大、更紧迫的建设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始终保持着成果丰硕、特色鲜明、人才辈出的态势。现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1人为福建省优秀专家,1人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并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仅2001年以来就在国内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出版学术专著82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项目6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11项。获福建省第四、五、六、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项。以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集中攻关重大、前沿的学科问题为内涵,以申请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为动力,不断提升学科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研发展战略。

(二)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杂文研究和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两大强项。本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散文、杂文研究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被学术界誉为现代散文研究的“重镇”,研究成果包括散文理论、散文史、作家论、作品选和大型研究资料集成五个方面,构成了系列性和整体性,在散文学科建设方面有开拓之功。由俞元桂先生领衔,姚春树、汪文顶等为骨干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小组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委科研项目9项,出版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散文卷》、《中国现代散文精粹类编》等集体成果,其中《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曾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2年,姚春树教授的《中国现代杂文史纲》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汪文顶教授的《现代散文史论》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姚春树、袁勇麟的《20世纪中国杂文史》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散文、杂文研究重视薪火相传和后续人才的培养,吕若涵教授、江震龙教授是散文研究的新生力量,吕若涵教授的《论语派研究》、江震龙教授的《解放区散文研究》得到学术界好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是本学科进入90年代之后新生长出来的“学术亮点”,主要为年轻一辈的研究者郑家建、辜也平、余岱宗所开拓。如郑家建教授的《〈故事新编〉诗学研究》、辜也平教授的《巴金小说创作论》、余岱宗博士的《中国50、60年代的红色小说研究》等,都是注重从诗学和文化学的新视角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的艺术创造经验,其成果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学科的现代话剧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集中,特色鲜明,庄浩然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戏剧理论与喜剧艺术研究,他的《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今戏剧史》(现代卷),具有史论结合的性质和特点。林婷博士对80年代探索戏剧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王珂教授在现代诗歌的文体史论、文体生成论等方面颇有创获。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研究方向将继续坚持以散文、杂文和小说为主攻领域,兼及诗歌和戏剧。在发展前景方面,将把在已有的文体史基础之上深化文体学和文体风格学的研究内涵,作为学术追求目标。

2、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和文艺思潮研究。注重20世纪中国文学基础理论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并以此为理论架构,积极参与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的对话与建设,是本研究方向的重要特色。南帆研究员从90年代中期就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2000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福建师大特聘教授,2003年聘为福建省“闽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他关于文学形式、叙事理论、文学类型等的研究富有创造性,处于本学术领域的全国领先水平;他的《文学的维度》、《理论的紧张》、《后革命的转移》等著作,分获福建省第四、六、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散文集《辛亥年的枪声》于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新读本》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孙绍振教授对诗歌理论、文学形象的审美结构、幽默美学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全国有很大影响。早在1981年朦胧诗兴起时,他以一篇《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为新诗潮推波助澜,在全国诗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该文成为新时期诗歌理论重要文献,在各种诗歌理论文献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入选。他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等对于传统的“真善美的统一”理论提出质疑,认为真善美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互相交错的,是互相错位的同心圆。他把“错位范畴”应用于幽默理论研究,也有创新性成果。他的《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先后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席扬教授对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梳理、总结和反思在学术界具有代表性,其论著《选择与重构――新时期文学价值论》、《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新论》、《艺术文化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等在学术界获得较高评价,先后两次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教委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目前本研究方向正围绕“文艺理论的转向”这一命题展开对话,即鉴于当前来自不同传统、时代、意识形态特性的文论范畴、关键术语正驳杂地存在于当代理论界,因此,如何对这些文论范畴或关键术语进行语境还原、意义分析和有效阐释,就成为当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也是该研究方向正在瞄准的前沿学术领域。

3、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本研究方向既有学科的地缘优势,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刘登翰研究员、汪毅夫教授是大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近年来,本研究方向的学者既致力于华文文学的学理构建,又拓域于闽台文化与闽台社会的关系研究。同时,本研究方向又涌现出多名优秀年轻人才,如袁勇麟教授对海外华文散文的文体流变的研究,朱立立教授对台湾现代主义和台湾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关系的探寻,高鸿教授对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叙事的研究,李诠林博士对“回归原乡”写作的探讨,都是这一研究方向的“亮点”。随着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日趋深化和华文文学的影响在海外日益扩大,本研究方向将迎接更重大的学术挑战,同时也为它开拓了更广大的发展前景。

4、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本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吕荣春、李万钧、温祖荫、陈钟英等教授曾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吕荣春教授以“黎舟”笔名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关系的论著,如《茅盾与外国文学》、《新文学大师的选择》等;李万钧教授长于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其《欧美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欧美名剧探魅》、《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中国古今戏剧史》等著作长期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其《欧美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曾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温祖荫教授著有《鲁迅论中外小说》、《东方文学鉴赏》(上、下)、《世界名家创作论》等;葛桂录教授对中英文学关系的研究在全国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他撰写的《中英文学关系论稿》、《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一出版就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苏文菁教授近年来转向关注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化(文明)对话问题。蔡春华博士对中日文学关系的母题学和形象学研究等,都体现了本研究方向新生力量的新视野、新创造。

(三)学科带头人简介

汪文顶,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78年起担任俞元桂先生的学术助手,参与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的草创工作,1983年至1987年师从俞元桂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1985-198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师从樊骏先生做访问学者,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6月晋升教授。2000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10月-2002年8月任福建师大文学院院长,2002年8月起任福建师大副校长。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带头人,福建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福建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工作者(十佳)”。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散文。曾参与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散文研究”,主持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散文的源流和民族特色”,福建省“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研究。目前正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现代散文风格学研究”,致力于在已有的现代散文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散文的文体学、风格学研究,努力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的史、论、学三个层次的学术格局。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现代散文史》(合作,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教材奖)、《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合作)、《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合作)、《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合作)、《现代散文史论》(独立,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无声的河流:现代散文论集》(独立,2003年),代表性论文有:《英国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五四散文抒情体式的变革与创新》、《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均载《文学评论》),《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再出发》(合作)获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他为人宽厚、谦和,乐于奖掖后学,因之桃下成蹊,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和谐合作,既有较强的协力攻关能力,又有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