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需要宏观调控眼光

2007-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峰 我有话说

在离2007年11月26日还有半个月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这一动作有三个特征颇受关注――其一,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9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其二,13.5%的标准已创下

近年历史新高;

其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相比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相对温和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属力度较强的工具,被认为是收紧银行资金,减少放贷的最有效方法。因此,不到一年内连续9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显然意味着原本属于猛烈的政策工具已逐渐成为常态。

正是由于这三个特征,舆论对央行上述动作的指向充满猜测,有说是针对股市,有说是针对房地产,有说是针对国际热钱……

央行指出,此番动作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这当然是最权威的说法。如果说大众由于金融知识的局限还不足以完整准确理解这个说法的全部内涵,我们不妨联系当前的经济社会生活实际,换个角度来考量。

10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继续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信贷投放过多。央行11月8日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采取综合措施,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央行政策调控力度正日渐加强,存款准备金调至历史新高已经体现出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调控力度的决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三次较大起伏,随之经历了三次时间集中、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第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第二次是1998年到2002年;第三次则是2003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的新一轮宏观调控。而这新一轮宏观调控,正好与举国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过程相伴――国际评论家指出,中国年均超过10%的平稳快速增长,与中国人日臻完善的宏观调控密切相关。

是的,此轮宏观调控不仅在校正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且在不断调整着经济发展的“温度”。我们应当注意到,本轮宏观调控一改过去较长时期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了“双稳健”政策,通过严守“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

我们应当注意到,本轮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组合拳”效应,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避免了过度的经济震荡。比如,为了抑制货币投放和过度的信贷投放,仅2007年就曾5次调整利率,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多步骤、微调整”的方式,不仅有利于避免剧烈调整可能带来的波动,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软着陆”。

我们更应当注意到,正是由于日渐成熟的宏观调控,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最近五年来才表现出不俗的成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连续五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这不仅为做大经济总量提供了“增速保障”,而且也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业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和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奠定了“增速基础”。

所以,与其说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现的是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调控力度的决心,毋宁说是表现出中国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而央行今年以来连续9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可谓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水平息息相关,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从这个视角看,“连续9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多步骤、微调整”难道还只是冷冰冰的经济语汇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