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别山人》:楚剧里的红色经典

2007-1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蕾 夏斐 我有话说

一对恋人,为了信守一句“不死就等,不死就回”的诺言,生离死别16年,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演出的现代楚剧《大别山人》,取材于革命老区湖北省红安县的真实故事。

今年11月13日,是黄麻起义80周年纪念日。在此期间演出《大别山人》,令人有一份特别的感动。

剧本五易其稿演绎红色风雨情

“《大别山人》带给我的是动情后的泪湿衣襟,是震撼后的心灵净化,是凄美、凝重中的审美愉悦。”观众们这样评说。《大别山人》到目前为止已对外公演70余场次,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国家一级编剧、该剧编剧宋西庭回忆起剧本五易其稿的艰辛过程,认为《大别山人》能超越一般“红色经典”题材的戏,主要是在一个“情”字上做足了文章。

著名导演艺术家、该剧导演余笑予坚信“细节决定成败”,他希望通过一个个片段打动观众。所以该剧从编导、表演到音乐、舞美、灯光、道具,无不围绕“情”字做文章。各门艺术的有机结合,使“情”字在《大别山人》的演出中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应。

多种元素集合打造精品

“月儿闹三更,送郎当红军。送出大门五更整,卿卿我我的心,难舍又难分……”这段典型的大别山区民歌旋律优美流畅,音律亲切感人,贯穿全剧始终,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大别山人》在艺术创新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将鄂东民歌唱腔融于楚剧音乐中,一改传统楚剧的哭腔,令人耳目一新。

剧中的《月儿闹三更》、《天上挂了个大烧饼》等唱段,既保留和继承了以往楚剧的特色,又融入了湖北民歌和西洋歌剧的特点,说唱搭配,湖北、湖南、四川方言齐聚,使之成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新楚剧”。

这个剧在舞美设计上也体现了浓厚的鄂东风情。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该剧舞美设计田少鹏大胆摒弃当今流行的奢华和无序的堆砌,以大别山高山伟岸的石壁作为背景置于舞台后区,以有层次的山石崎岖小道平台置于中后区,另根据不同场次配以石碾、破窑、小屋等实景,整个设计简洁明快,朴实无华。

楚人用楚剧演绎楚地故事

“《大别山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楚人用楚剧演绎楚地故事。”导演余笑予介绍,剧组全部启用湖北人,他们用自己对家乡、对楚剧的热爱,演绎出革命老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想排好革命戏,演好革命军人,就要去体验军人的气质,感受军人的生活。”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该剧作曲李道国说。在这个剧排演之初,为提高演员对革命题材的直接感知和认识,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专门组织青年演员进行了十余天的突击军训,并组织主要演员到大别山区体验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