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镌刻中俄友谊的印石 弘扬中华文化的旅程

2007-1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郝平 我有话说
为了促进中俄友好,推进俄罗斯“中国年”的艺术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9月4日至14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主席李岚清同志率团访问俄罗斯,出席了“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接受圣彼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并会见俄方领导人。我有幸作为高等院校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出访。

11天的行程,辗转叶卡捷琳堡、圣彼得堡、莫

斯科和伊尔库茨克等4个城市。欧亚分界线、列宾故居、普希金故居、涅瓦河等文化圣迹,记录了中俄友好交流的足音。绮丽绚烂的俄罗斯风光、热情友善的俄罗斯人民、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化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李岚清同志的篆刻艺术作品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巡展时的盛况和巨大反响,依然历历在目;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学院两所享誉世界的音乐殿堂,让人心生敬畏,而又满怀向往。这次俄罗斯之行,如果用几个字来总结,就是:行程紧、交流多、感触大、收获丰。

涅瓦河畔的魅力“中国印”

9月10日,岚清同志来到世界著名的圣彼得堡大学,出席“圣彼得堡大学李岚清名誉博士授予仪式”暨“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在该校的开幕式。这是我们这次出访的第一场重要活动。

始建于1724年的圣彼得堡大学,是俄罗斯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280多年来,圣彼得堡大学英才辈出,星光璀璨。发现元素周期率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世界无线电通讯之祖波波夫、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都是圣彼得堡大学的毕业生。曾在该校求学和执教的教授中,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就毕业于该校法律系,曾任该校副校长外事助理。

“圣彼得堡大学李岚清名誉博士授予仪式”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隆重举行。圣彼得堡大学校长维尔比茨卡娅女士对岚清同志积极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和文化交流给予了高度赞赏。维尔比茨卡娅校长说,作为俄中友好交流的亲身参与者和见证人,岚清同志1950年代在苏联留学时就开始翻译有关专业的俄文著作,向中国人民介绍俄罗斯经济与文化;作为国家领导人,岚清同志在巩固俄中国家及人民间的传统友谊,推动两国经贸、教育、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圣彼得堡大学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岚清同志名誉博士学位。维尔比茨卡娅校长郑重地向岚清同志颁发了学位证书。随后,两位圣彼得堡大学学生在庄严的音乐声中,为岚清同志着博士服、佩戴博士帽。岚清同志向圣彼得堡大学赠送了亲自为其篆刻的印章。作为俄中文化的见证,此印章将被圣彼得堡大学校史馆永久收藏。

岚清同志的致词热情洋溢,他阐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讲到文化交流愈来愈成为国家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精英荟萃的文化中心,应当承担这样的使命。

岚清同志还深情回顾了与圣彼得堡俄中友好协会主席、著名汉学家、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司格林博士感人至深的半个世纪的友谊。岚清同志说,“1985年,我率中国友好代表团访问当时的苏联,一次与司格林先生会面。他讲的中文让我惊讶,我对他说,你是我一生当中遇见的中文讲得最好的两个俄国朋友之一。他问我另一个是谁,我说1957年,我在莫斯科参加世界学生和青年联欢节时,遇到了一位漂亮的金发小伙子,他的中文也讲得非常好。司格林马上说:‘那个小伙子就是我!’”说到这儿,两人紧紧握手并深情拥抱。岚清同志激动地说:“我们两个老人的友谊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我们两个伟大的民族正一起携手走向世界,相信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明天会更加和谐、美好。”岚清同志的讲话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为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欢欣鼓舞。

作为汉学家的司格林,已然成为俄中两国友好交流的文化之“虹”。2006年司格林教授来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学,他说北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邀请司格林先生再次来北外讲学、交流时,他高兴地答应了。

我与圣彼得堡大学校长维尔比茨卡娅女士相识已经有10个年头了。我们也是老朋友相见,格外高兴。在交谈中,我惊讶于他们的东方语言文学学院开设了97种外国语专业,而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讲授44个语种,自以为已经很多了,但与圣彼得堡大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的发展、学校所承担的“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学位授予仪式之后,“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开幕。这是中俄两国文化的一次独特的对话,为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中国篆刻艺术传播和交流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展览精选了岚清同志篆刻的103方印章,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岚清同志在篆刻艺术方面的造诣,体现了中国印章艺术的高超水准。展览根据作品内容分为“传统与传承”、“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神州风采”、“爱乐之心”、“情系俄罗斯”六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岚清同志丰富的学养和精湛的篆刻技艺,也体现了作者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这其中,特别让俄罗斯观众惊奇的是,岚清同志为这次巡展专门篆刻的26方关于俄罗斯音乐、文学、美术等文化题材的印章,其中托尔斯泰、果戈里、格林卡等名家的印章,更是引起了俄罗斯观众的强烈共鸣。他们发现俄罗斯的诸多名人和文化形象竟然被中国艺术家轻巧地置于刀笔之下、印石之上,如此不可思议,又如此令人神往。这让我想起出发前,岚清同志在介绍访俄相关事宜时说,文化部的同志跟他商量希望在这次俄罗斯“中国年”期间,在俄罗斯举办一次篆刻艺术巡展,他当时担心俄罗斯观众看不懂、理解不了中国的篆刻艺术。然而,热情的俄罗斯观众好奇于俄罗斯与中国文化巧妙结合,惊叹于方寸之间蕴含着的万千气象。大家兴趣盎然地欣赏着每一件作品,认真地阅读题记和说明,有的来宾还不时用中文向李岚清同志询问一些细节,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岚清同志用他的智慧并通过篆刻所架起的这座文化桥梁,引起“东海西海,心里攸同”的火爆场面,恰恰证实经典文化往往具有共通性与世界性的特质。

莫斯科大学的中国文化热

9月10日下午,代表团一行离开圣彼得堡,来到“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的第二站――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9月12日上午,在优美的中国民乐伴奏声中,“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在莫斯科大学新图书馆隆重开幕。我最近一次访问莫大是2004年,当时只听说莫大要建一个新图书馆。这次时隔三年再访莫大,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图书馆。当时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俄中友协会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著名汉学家、俄科学院通讯院士李表,我国驻俄大使刘古昌及各界来宾以及莫大东方系和莫斯科1948汉语学校的师生等近300人参加了开幕式。莫大校长萨多夫尼奇教授和岚清同志也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亲切地称呼岚清同志为“我们莫大的教授”,自豪地说这是在“我们自己的学校”举办篆刻艺术展,认为展览对俄罗斯学生和学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俄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岚清同志于2000年12月在莫斯科大学出席全俄高校校长大会开幕式上接受了莫大名誉教授职衔,能再次访问莫大,并举办篆刻艺术展览自然也非常高兴。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莫斯科大学和1948汉语学校赠了专门为其篆刻的印章、印模以及自己的著作。

同在圣彼得堡大学一样,艺术展开幕后岚清同志出席了座谈会。作罗斯教育界、艺术界、汉学界的人士以及中国留学生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中俄来宾就岚清同志的篆刻艺术经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和认识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篆刻艺术展内容新颖别致,为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增添了一缕亮色。篆刻不仅能让俄罗斯观众欣赏到汉美,更能体会作者诗意的心境、美好的追求,尤其是岚清同志关于俄罗斯文化题材的篆刻作品,体现了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和对俄罗斯人民的深情。这对于帮助俄罗斯朋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篆刻艺术,推进俄中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从这次展出的篆刻作品中,俄罗斯观众不仅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而且也感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可敬、可亲,这也是中国领导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风采的折射,是新时期中国的精神风貌和反映。“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获得者,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兴奋地说:“我50年前开始学习汉语,对中国语言文化有了一些感悟和研究,到了一定阶段之后,要在汉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已经非常困难。但看了岚清先生的篆刻展览,让我豁然开朗,进一步体会到了汉字的美和丰富的内涵。”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综合性的高等府。1998年,莫大校长萨多夫尼奇先生应邀出席北大百年校庆庆典活动时我负责接待他,此后就有了密切的交往。2002年,为了具体落实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会议上的指示精神,我陪同当时的北大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访问莫斯科大学,根据《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合作发展议定书》,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建立了联合研究生院,并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事务的办公室,两校每年互派10多名学生学习交流。这次再来莫斯科,感受到一派新的气象,俄罗斯经济正在复苏,且发展势头迅猛。莫大校园也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景象。萨多夫尼奇校长告诉我,“没想到,中国的领导人如此多才多艺。李先生钢琴弹得好,会唱许多俄罗斯歌曲。更可贵的是,他的篆刻书法如此精妙,我们都感到惊讶和叹服!”看了岚清同志这次展览之后,萨多夫尼奇校长表示要立即安排回访中国的计划,进一步推动两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在这次展览上午,我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俄文版《为了13亿人的教育》,得到许多俄罗斯读者的喜爱,他们拿着这本书争相请岚清同志签名,并访问一些相关问题。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两届副总理的岚清同志主管教育工作达10年之久,他的著作《为了13亿人的教育》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从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间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十年教育巨变的珍贵记录。为了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我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的英文版。出版社负责人告诉我,这次俄罗斯“中国年”的出版发行,火爆的场面也是近几年我们参加国际书展所少有的。

俄罗斯音乐教育的滥觞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悠久音乐传统的国度。它的近代音乐成就享誉全球。作为俄罗斯两所最古老的音乐殿堂,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分别由安东・鲁宾斯坦和尼古拉・鲁宾斯坦兄弟俩于1862年和1866年创建。

9月7日上午,代表团首先访问了柴可夫斯基的母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一生将音乐视为挚爱的岚清同志,在俄罗斯读书、工作期间,曾几次来这里造访。静谧铁校园,古朴的教学楼,处处散发着历史的典雅和厚重感。校舍,课堂,大师的雕像,在永恒的琴声中回响、激荡。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着二战期间为国捐躯学生的“光荣榜”,学生在那里驻足瞻仰,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课堂;荣誉教室里,悬挂着学校一代代著名教授的画像,尊师重教的传统在这里放射光芒。

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参观时间安排在12日下午。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告诉我们,从1866年学校创建的第一天起,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柴可夫斯基就来到这里任教,故也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这里曾走出过许多蜚声世界的音乐大师,如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家里赫杰尔、小提琴家奥伊斯拉赫、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等。看似古旧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仅1966至1990年间,就有470多个在国际大赛中的获奖者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其中有130人获得了第一名。“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音乐赛事之一,每隔四年就吸引世界各国的音乐家们齐聚莫斯科音乐学院。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生的任何创造性倡议都会得到学校在可能范围内的鼓励与支持,而且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他本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比如说,一个表演系的同学想学习作曲并表现了在这方面的能力,他可以进入作曲系学习,使他的作曲天赋得以创造性的发挥出来。

我们走访了一个钢琴课堂:教授正细心地纠正学生的每一个键音,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练习指法,三四架钢琴,两三名学生,边弹边讲。就是沿用这样的小班授课传统,140多年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俄罗斯和全世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音乐家和数万名的音乐人才。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作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滥觞,培育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气质,也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30年代,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如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查哈罗夫等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另一位是齐尔品教授,1934年他在上海倡议并出资举办了“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征奖比赛”。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齐尔品将《牧童短笛》在日本正式出版,并在世界各地演奏,使之成为第一首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牧童短笛》也是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中国钢琴曲,它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对后来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曾留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克拉芙琴柯。殷承宗说:“克拉芙琴柯教授特别注重音乐表现,我从她身上学到了真正的俄式音乐。”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就是在俄罗斯音乐大师的熏陶下,成为1938年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的“中国夜莺”。

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叶小纲曾说:“俄罗斯的音乐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应该说,不仅对我,对整个中国音乐界都是这样。”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陈燮阳:“学习指挥的最初阶段,我即接受俄罗斯学派的影响。”

的确,博大精深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哺育了一代中国音乐人,引领了现代中国音乐前行的方向。岚清同志曾在他的《博学多能的著名音乐家赵元任》一文中援引赵元任先生1927年《新诗歌集・序言》:“俄音乐家所著的音乐的基本的法术是跟世界公共的,但是里头又另有俄国的国性跟著者的个性,使听者可以听得出而听了也喜欢。要达到这种情形,是中国音乐发展上应取的目标。”

在岚清同志和两所音乐学院院长的倡议下,我们的音乐家与学生们同台演出、互动交流,其乐融融。来自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民乐家作了精彩的演出,琵琶、二胡、笛子、古筝、洋琴等乐器的独奏、合奏,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奇特魅力,让俄罗斯观众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演出的压轴曲目是岚清同志为郭沫若诗谱曲的《鉴真东渡》。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莫斯科音乐学院,造就了如此众多的音乐大师。一路上岚清同志对我们说,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特别是学生将来要走上外交、外贸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岗位,更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

十一天的俄罗斯之行,紧张而充实,岚清的篆刻艺术巡回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代表团每个人不仅受到了一次浓郁的俄罗斯文化熏染,更经历了一次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洗礼。

是岚清同志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篆刻艺术。在很多人眼里,篆刻是“阳春白雪”般的高雅艺术,一般人难以接近,但是岚清同志的作品通过诙谐、幽默的艺术创造,让一方方印石散发着生命力和趣味,让篆刻变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变为人民群众可亲可近的“萝卜白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启迪人们的心灵。

是篆刻使我们更加理解和敬重岚清同志。我们知道,近两年,岚清同志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大高校,他以“音乐・艺术・人生”为主题作了60多场演讲,目的在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一个曾经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工作的领导人,退休之后本应该安享晚年,却不辞劳苦地为国家教育事业东奔西走,身体力行,其情可佩,其行感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觉得自己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我们要不负岚清同志的期望,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建设,把“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请进北外校园,使北外学子接受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尽快在北外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大力推进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教育普及;邀请国内知名的音乐大师和美术大师到北外任教,邀请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师生来北外演出和交流。我们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北外要以中俄互办文化年为契机,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专业优势,为中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交流中,我了解到,目前中俄文化交流的步伐还赶不上两国政治关系发展的速度,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现在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苏联时期,每年都有一两本中国现代文学译著出版,但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只出版了两本,目前情况正在逐渐好转。北外将与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加强合作,努力践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北外新使命,把更多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介绍到俄罗斯,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读中国书,识中国人”。(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李岚清同志在治印。

李岚清同志的篆刻“明月几时有”、“奠基中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