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东方和西方同时起飞

2007-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伯聪 我有话说

进入21世纪,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工程哲学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量的投入出现“明显加强”的趋势,研究进展出现“明显加速”的趋势。

2002年,《工程哲学引论》在中国出版;200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布希阿勒里教授在欧洲出版了《工程哲学》一书,引起了广泛关注。另外一位美国学者哥德曼在20世纪90年代写过若干关于工程哲学的重要论文,并且声称要写一本研究工程哲学的专著,但至今未见出版。

2003年,美国工程院工程教育委员会立项研究工程哲学问题,目的是要为工程哲学奠定思想和建立一个有新学术追求的学术共同体,为此还成立了一个“工程哲学指导委员会”,由布卢姆教授任主席。可是,课题的进展情况似乎不是很顺利。2006年,斯隆基金会资助了工程哲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同年10月,一个工作小组在MIT召开了一次讨论会,决定于2007年10月29日―31日在荷兰的德尔福特理工大学召开一次工程哲学方向的国际会议。出人意料的是,会议还未召开,丹麦学者就“先走一步”,于2007年5月在丹麦的奥尔胡斯召开了一次以“职业教育和工程中的哲学”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目标群体是工程师、哲学工作者、工科教师、工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等。美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的学者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会上还散发了S・H・克里斯腾森等人所著的教材《工程中的哲学》。此次研讨会上分组讨论了“工程哲学在工程学习中地位如何”和“在21世纪‘新兴工程师’的地位如何”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将在荷兰召开工程哲学国际会议的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都想参加会议,使得会议组织者不得不把接受论文摘要的截止日期向后延长了半个月。此次会议的主席是荷兰的伊波・丹・德・博厄尔和美国的戴维・格德柏格,布希瓦列里(《设计工程师》和《工程哲学》的作者)、文森蒂、甘恩、麦卡锡等人做了特邀学术报告。会议的学术研讨分为哲学组、工程专业人士组、伦理学组进行,前两个小组分别由卡尔・米切姆和比利・科恩任主席,伦理学组则由迈克尔・戴维斯和阿内・维西林德共同担任主席。这次研讨会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醒目的主题――“工程迎接哲学和哲学迎接工程”。

能够成为工程哲学方向出现“新气象”和“新形势”的另外一个重要进展是:英国皇家工程院从2006年3月开始组织“工程哲学系列研讨会”,使工程师和哲学专家会聚一堂,研讨相互都感兴趣的工程和哲学交叉问题。该系列研讨会计划在两年的时间中“密集”地举办多次研讨会,主题包括“什么是工程和什么是工程知识”、“AT和IT――哲学和工程相会的地方”、“工程和环境哲学”等。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工程哲学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研究范围日益拓展,学术会议和交流日益频繁,相应地,也开始出现了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的新势头。

美国学者布希阿列里所著《工程哲学》(En-gineeringPhilosophy)一书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把研究重心放在分析和考察有关设计的哲学问题上,虽然书中对这个重要问题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并且对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工程教育等问题也有精彩的分析,但作者在研究工程哲学时,视野显得有些狭窄。据悉,该书即将翻译为中文出版。

今年7月,作为中国工程院“工程哲学研究”课题结题成果的《工程哲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有二十多人,但它绝不是一本“松散”的论文集,作者们努力使全书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努力从更广阔和更深刻的哲学视野分析和研究工程,试图初步勾画出中国工程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作为国内第一本通过工程专家和哲学专家共同研究、反复对话而撰写的工程哲学著作,它不但具有学术方面的意义,而且成为显示工程界和哲学界结成“联盟”的一个标志。

大体而言,中国工程哲学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从国情出发,工程界与哲学界互动,着重从更宽阔的视野分析和研究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和研究工程的本质和特征,注重工程案例和对工程哲学范畴问题的研究,注重工程哲学和跨学科工程研究的互动和配合,而且学术的“制度化”进展快(已经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召开了系列学术会议,出版了“系列出版物”等)。而欧美工程哲学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虽然研究力量分散,但注重国际交流和合作,着重从工程教育、设计、方法论和伦理的角度研究工程哲学。由于工程哲学目前在欧美国家出现了由“不被重视”向“获得重视”转变的新势头,在度过“转折点”后,可以预见,欧美国家的工程哲学必将获得社会和学术界前所未有的支持,加上其各方面都有好的基础,很可能迅速出现“后劲强大”和“加速发展”的现象。

目前,在工程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中国和欧美国家各有特点和优势,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同步”现象。今后,东方和西方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工程哲学适应时代、社会和形势的要求,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7年11月5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工程与工程哲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黎青山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