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陕西:再造秀美山川

2007-1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韵 我有话说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这里刮过。”多少年来,陕北人受尽了风沙之苦。他们面向黄土背朝天,“从春到夏种地忙”,却“年年受?惶”,贫穷如影随行,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痛定思痛,陕北人

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再造秀美山川!

用绿树青草改变大地基色

这是一双骨节粗大突出、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记录着主人在植树治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它们的主人叫牛玉琴――一位治沙女英雄。

从1984年开始,牛玉琴在20多年间,硬是用双手让11万亩荒漠绽放出了新绿,林草覆盖率达85%。作为十七大代表,牛玉琴兴奋地对记者说:“总书记在报告里专门讲到要加强荒漠化的治理,促进生态恢复,这给了我更大的动力。我后半辈子还要种树。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毛乌素沙漠变成绿色家园。”

牛玉琴是陕北高原上植树人的代表,还有石光银、杜芳秀、王志兰,女子治沙连、高西沟村支部……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带动着周边的群众一起,一年又一年植树种草,榆林市600多万亩流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治沙业绩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评价。而延安市则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截至2006年已退耕还林865万亩,久违的飞禽走兽又回来安家落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分布区域由原来的2个林场扩展到6个林场。还有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贤良介绍说:“从卫星照片上看,现在的吴起境内被绿色所覆盖,形状与吴起县域行政图完全吻合。”在“牛玉琴们”的共同努力下,陕西已有近一半的土地基色由黄变绿。

用植树造林带动产业发展

以大面积的治沙绿化、退耕还林把广大农民从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中解脱出来之后,陕西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用“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把农民领上了致富之路。“一村一品”就是每个村选择发展一个适合自己的农业品种,这是陕西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走进榆林市东坑镇小桥畔村,放眼望去全是蔬菜大棚。村民们说,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过去多是种苜蓿卖给养牛场,每亩只能卖到900元。改种大棚蔬菜后,每亩年收入都在8000元―12000元。村里曾有两个小伙托人找关系进了一家砖厂,月工资600元。如今见父母在家种大棚菜比自己挣得还多,就都回来了。难怪村里人说:“种好三个棚,男人不出门。”东坑镇政府还对蔬菜种植的时间进行调控,在全国断档期上市,确立了蔬菜的保护收购价,彻底打消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村里的蔬菜库房前,一辆大卡车正在装货。一尺长的塞北尖辣椒、胳膊粗的西葫芦,码得整整齐齐装在透明的大塑料袋里,正大包大包地搬上车。村支书张安指着卡车笑道:“国家就是要让农民致富呢。十七大报告更是给了颗定心丸,这条路我们走定咧。全村现有大棚1000亩,明年肯定能翻番。”话语里充满自信。

小桥畔村不过是陕西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缩影。事实证明,在绿化山川中给国家造“被子”,在发展产业中让群众挣“票子”。这项决策深得民心。正如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所说:“只有让农民在造林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使绿化山川的事业长久地坚持下去。”

用循环经济巩固造林成果

靖边县尔德井村曾因穷而出名,现在却因富而出名。这里2003年人均年收入还不足900元,但到2005年人均年收入已达3500元,其中的万丰泉村小组人均纯收入甚至达到了15000元,一座新农村在荒漠里崛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是缘于生态循环经济的建设。

记者到达村里的时候,正逢秋季植树,村民们都上山种树去了,只有几位老人在自家砖瓦结构的小楼前晒太阳。他们说,村里这几年在房前屋后都种了常青树,有1万多棵,山上还有一个万亩常青园,也种了一半了,还种了6000亩的优质牧草。“这叫村庄园林化、农田林网化、荒山林草化。”一位老汉笑着说。

在种树植草固沙的同时,尔德井村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村民周子兴热情地将记者请到家中。他家的电,是屋前太阳能、风能并联发电机供的;洗澡水来自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做饭用的是屋后的沼气池生产的沼气。在他家的屋后,记者看到,一个300平方米的羊圈里,十几只羊正悠闲地吃着饲料。旁边的青储池里,粉碎过的玉米秸正在发酵。沼气池与羊圈相通,羊粪便可直接入池。

周子兴介绍,过去他家种小麦,亩产只有500斤,为了吃饱就只能不断开荒。羊是漫山遍野地放养,不仅啃坏了大片草地,长得也慢。2003年后村里搞产业结构调整,他改种了一亩高产玉米,亩产能有2000斤,把玉米卖了再买小麦吃。羊全都圈养,吃的就是经过粉碎处理的玉米秸。家里剩下的地就发展大棚蔬菜,用沼气池的废料作肥料,环保还省钱。今年他家仅一季辣椒就挣了4万元,而这在村里只属于中等收入。“观念转变越快,致富就越快。”周子兴深有体会。

“山川披锦绣,农村换新装,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使农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保护好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才可能长期持续地发展。十七大要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支持,也是对我们的更高要求。我们将一如继往,尔德井村这样的村庄会越来越多。”靖边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志琴如是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