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着力构建“书香校园”

2007-1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徜徉在初秋的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精致的楼堂馆所,诗意般的小桥流水,处处体现出苏州文化的精髓。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崔志明教授告诉记者,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要素中,地方文化资源是最容易被忽略而恰恰又是非常重要的,对形成学校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的特色具有导向作用,对学校的文化服务、文化育人理念有着支撑作

用。因此,苏州职大从凝炼区域文化精髓入手,构建起了校园文化建设新体系。

崇文,凝炼吴文化精髓

走在位于石湖风景区的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崔志明介绍,学校东临越来溪,北依上方山,周边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名人荟萃,如张翰、顾野王、范成大、申士行都曾居住于此;文化景点源远流长,如越来溪、石湖、洄溪草堂、石湖书院等,拥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

学校打出吴文化“名片”,形成了适应地方性文化要求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以“凝炼大学精神,构建书香校园”为主题的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沿用了与苏州城市精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相一致的校训“勤勇忠信”,对校园内的路名、楼名、桥名进行设计征集,苏州职大处处营造“崇文”氛围。

学校还重点建设了吴文化园,实施地方性要求的高职高专人才素质教育,该园为国家教育部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同时拓展视野,以高水平学术报告为契机,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年来,学校搭建平台,举办了数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名人来校讲学。如邀请台湾著名影视制作人凌峰先生,以“凌峰开讲”的形式对“海峡两岸文化比较”作专题报告;机械工程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来校主讲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创新,为吴文化品牌服务

作为地方院校,苏州职大将苏州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文化苏州’,传播、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通过整合智力资源为地方的吴文化发展提供服务。

文化研究为地方优秀文化创建品牌。学校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优势,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研究,为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价值重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1年成立了“吴文化研究所”,研究所成立至今,已发表专著4部,论文20余篇,吴恩培教授的《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等著作连获四届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应市政府要求,研究所牵头编写的文化普及读物――《吴文化读本》现已成为苏州市中小学普及吴文化知识的指定教材。由学校“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所长,我国明式家具研究专家和工艺美术学者濮安国教授挂帅,对第一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进行研究、开发。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和丰硕的研究成果,确立了苏州在全国明式家具研究和开发中的地位。

昆曲教育为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贡献。学校举办了昆曲班,昆曲班学生在校五年,参加了日本爱知世博会苏州周活动、北京大学生“五月的鲜花”文艺活动,以及赴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参加由著名唐人国际影视公司拍摄的电视剧《聊斋》的拍摄活动,并在大学、中学、小学校园和社区、企业等进行实习、宣传演出近1000余场。今年,昆曲班学生毕业后又自主创业,成立了“苏州兰芽昆曲艺术剧团”。

致远,规划职业生涯

苏州一直在追求“宁静致远,内敛不张扬”的境界,“致远”对于每一位志在吴地这片热土上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一种韧性的追求,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学校以校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群)为特色,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吴文化课程(群)是苏州职大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发的文化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一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2000年开设的吴文化课程,目前已成为旅游、文秘、人力资源管理等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最受全校学生欢迎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现在,吴文化课程教学从课堂走向了“吴文化园”和校外吴文化的古韵今风,从课堂授课发展到面向更多受众的网络教学,每次网络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达千人以上。

“跨文化与职业生涯”课程,通过案例让学生领悟职场,感悟人生,提高“与人交流、数字应用、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关键(核心)能力。“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课程,通过价值观教育,向学生展示公正、和平、尊严、友爱的普适价值观,以及义、利、德、力等传统价值观。创新素质教育的“创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体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打下基础,“创新学”教材已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列入“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学校构建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了具有文化底蕴和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使我们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