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服务地方中彰显办学特色

2007-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昆 通讯员梁达政 我有话说

地方医科大学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服务?“‘科研―教学―服务’三位一体,互相联系。服务地方卫生医疗是目标,教学、科研是服务的支撑。有名师才有高水平的科研;有高水平的科研才有高质量的服务。”广西医科大党委书记李国坚如是说。

科研:急地方之所急

广

西鼻咽癌患者每年有1.5万―1.8万人,发病率高居全国第二。以校长黄光武教授为项目主持人开展的“广西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该成果的临床应用,使整体鼻咽癌5年生存率从43%提高到68.7%,中晚期鼻咽癌5年生存率从43%提高到57.6%。

地中海贫血也是广西的高发病。在广西医科大学的研究推动下,广西在产前检测标准中增加了地贫检测,2002年以来确诊率为100%。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异常血红蛋白病研究的单位之一,学校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3种基因型,在国内首次发现了5种基因型,并绘制了第一张广西血红蛋白类型及地理分布图,在地贫、异常血红蛋白病的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扶绥县曾是肝癌在广西的高发点。学校在该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肝癌高发现场点,建立了三级防癌网,取得一系列肝癌防治研究成果,使高发现场肝癌死亡率稳中有降,发病年龄推迟了10岁。扶绥县高发现场被卫生部及中国癌症基金会授予“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

广西山多林密,一直是蛇毒的高发区。学校较早就开展蛇毒研究,建立了广西首屈一指的蛇类标本室,并在国内首先进行蛇毒毒理和蛇毒利用的研究,一批研究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等奖励。

教学:让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

“让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循环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广西医科大党委副书记莫诗浦说。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将对地方病的研究、临床与课程相融合,学校实施“课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培养“为本省之用”的人才。近5年编写教材达28部,其中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10多部,先后二次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课件、国家级一等奖。

校长黄光武教授一直带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他的研究成果已编成专著《实用鼻咽癌临床诊疗学》。张志勇教授的“蓝藻毒素对肝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揭示了蓝藻毒素肝细胞毒作用的机理,写入全国统编教材《环境卫生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黎乐群教授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治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能出色完成肝移植等各种大手术技术操作。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带到课堂,他负责的“外科学”已建设为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自治区高校精品课程,参与完成的外科课件“外科学之普外篇”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

服务:做政府公共卫生决策“智囊团”

学校结合广西重大疾病、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及卫生政策、卫生服务开展研究,为广西疾病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政府相关决策的“智囊团”。

近些年来,学校参与或主持了自治区政府、自治区卫生厅委托的一些重大课题,如广西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广西卫生事业“十一五”计划、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广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等。许多研究成果已被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用,成为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和规定的重要依据,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制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技术方案”、“广西卫生‘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规划”等。根据学校有关研究成果,广西卫生厅发文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

为了让健康之花开满八桂大地,学校开展各种工作服务广西。广西医科大学防艾滋病志愿者活动中心,对全区中小学600多名校长、骨干教师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广西111个市、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专场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讲座;2006年4月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校防艾项目,为广西8所示范性学校进行全程培训与指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