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徽:繁荣文化城乡共享

2007-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童怀 李陈续 我有话说

“真没想到我有机会参加这里的卡拉OK大奖赛。”外地来合肥打工的叶枫说起不久前的“首届农民工卡拉OK歌唱比赛”,还流露出兴奋和不敢相信的表情。在这届比赛中,23岁的叶枫夺得了一等奖,还被吸纳为市音乐舞蹈协会会员。

为叶枫这样的农民工举办卡拉OK歌唱比赛,仅仅是安徽“文化惠民”的一项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已成为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正如安徽省省委书记郭金龙在最近召开的省委八次全会上要求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我们一定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建设、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

面向城市:百花齐放满足多样性需求

初冬的周末,合肥望湖社区广场上暖意融融,一场“快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正在进行:参加演出的有六、七十岁离退休职工组成的老年模特队,也有二十来岁的少女劲舞,更有阖家同台的家庭组合;上台是演员,下台是观众,自编自导的节目,不时引起全场热情的掌声……

作为“文化惠民”工程一个项目,“快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自今年8月启动以来,已经坚持每周在不同社区举办一次,观众已达十多万人次。与此同时,“走向文明”社区巡回演出、“歌唱祖国”合唱节、“幸福家园”文化周……一个个群众耳熟能详的活动,作为合肥“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载体,突出提升文明素质、共建和谐家园的主旋律,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对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城市居民对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既重视群众文化需求的主旋律,也重视需求的多样性,是安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特点。

在合肥,不仅突出地方特色、传承民间文艺和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文化活动一场接着一场,还针对以年轻人为主的、日益火爆的城市休闲文化现象,举办了极具现代文化色彩的“休闲娱乐文化节”,通过“‘哈’在合肥”、“PUB歌手大赛”、“玩转合肥”等系列主题活动,彰显个性化的城市文化魅力。不久前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藏谜”和百老汇“四十二街”更是在群众中引起巨大共鸣,“现在国内外知名的节目也来我们合肥演出啦!”

与合肥人聊起文化生活,他们常常以此表达自己的满意度。

在淮北,市里把公共财政支出向群众文化需求倾斜,先后建成5个大型城市文化广场和30多个中小型社区文化广场,每天早晚,路边街头随处可见花鼓、秧歌爱好者和戏曲票友的精彩表演;每个开放日,刘开渠纪念馆、市博物馆里都是人头攒动;社区、乡村的文化活动室,常常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在芜湖,一次征集“芜湖赋”的征集活动,演绎成为全市性群众广泛参与,普遍关注的颂咏悠久历史文化、讴歌改革开放的文化大普及活动。

立足农村: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新华书店便民店现在已经成为我们镇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阵地。”在充满浓郁徽派风情的江南农村――安徽青阳县木镇热闹的街道上,“新华书店木镇便民店”的店招和琳琅满目的1000多种图书让人眼前一亮,木镇干群赞不绝口。

曾几何时,安徽新华发行集团254个乡镇书店由于图书销售量小,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长期处于亏损和关门歇业状态――一方面是广大农村需要新华书店的图书供应主渠道和文化阵地,一方面是网点难以维持生存――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难”状况,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把突破口选择在实行“混业经营”的业态创新上,通过经营创新确保社会效益。

“通过业态创新,农村网点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而且在不断扩展中。”安徽省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倪志敏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对文化、知识有着急切的需求。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我们国有企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据统计,农村网点实行“混业经营”后,图书发行量和销售码洋均比过去提高了十倍左右。倪志敏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筹备布网设点,争取在两三年内把新华书店农村便民店发展到1000家左右,在更广的程度上惠及农村千家万户。

今年8月,一项立足农村实际、为使更多农民享受到先进文化成果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院线”的惠民工程正式启动。仅在合肥市,首批20个农村数字放映点建成以来就已经放映400多场,观众达十万人次;今后两年内,合肥将在全市62个乡镇全部建立数字电影放映院线。

“十七大提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农村而言,就是要逐步建成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省文化厅厅长杨果介绍,安徽省把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大胆探索,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一年完成了征集计划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包括各类地方戏剧和各类地方文献的数字资源,其中仅六个地方剧种的节目量就达308小时、260多GB;与此同时,通过与相关部门实现共建共享、资源整合的模式,一举在全省建成一万四千个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

乘着十七大东风,安徽在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四大基本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坚实基础;基本实现全省1240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建成乡镇文化事业发展平台;基本完成全省农村数字化放映工程,根本解决全省4100万农村人口看电影难问题;基本实现专业剧团每团一辆流动舞台车;基本建成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记者感言 

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望

这是我们在安徽采访时听说的一件小事:

合肥市有一位农村妇女,过去因为家境困难而辍学。四年前,她成了自己孩子的同学。寒暑四年,坚持不懈,她和孩子一起成长,重圆了自己的上学梦。

如今,在江淮大地上,我们仿佛听到强烈的呐喊、一种更深沉的渴望――我要文化!

三十年后的今天,安徽跨越了穷困、跨越了落后,正在迈向小康的广大农村乡镇,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新的渴望。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正是反映了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的经济成果后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呐喊。

“仓禀实而知礼仪”。在江淮大地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大普通百姓对于更加丰富多样文化生活的热情呐喊;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呐喊也正成为建设安徽“文化强省”战略的航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