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连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平台8年成果喜人

2007-11-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特约记者吴琳)今年入冬以来,大连理工大学与辽河石油勘探局联建的“辽油―大工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一炉三注”技术,以新研制并成功应用的燃煤注汽锅炉为主体,采用特殊方法回收分离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气,和蒸汽一同集中到综合调配装置,根据油井生产需要平衡注入蒸汽、二氧化碳和氮

气,从而实现环保、减排、提高稠油采出率。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拟对油田采油区208处锅炉进行改造,以每套装置4000万元投入计算,工程总体投入约80亿元,该项目对拉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节能环保,提高采油量将产生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这是大连理工大学与政府、企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成立校企合作研究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大连理工大学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面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该校本着让企业首先受益、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跨越了“科研项目合作、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联建企业技术分中心、创建校企合作研究院”4个阶段,由早期的单一项目合作,不断向多种模式共存的新机制迈进。早在2000年,该校就分别与辽宁省内28家大中型企业及大连市26家企业联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省(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并陆续与企业联建企业技术分中心。在辽宁省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23家企业当中,在大工设立分中心的企业有8家。

近几年,大连理工大学又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新路――先后同沈阳鼓风机集团、辽河石油勘探局合作成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把企业的研发中心搬进了校园。在大工建立的“研究特区”,大工与企业同样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学校派出人员在享受本校教工同等待遇的同时,与企业派驻的研发人员一起专职负责企业核心技术、产品集成技术研发;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彻底的企业化研发模式,企业当家作主,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在科研流程上,企业投入科研经费,决定研发方向,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流程,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成立于2005年的“沈鼓―大工研究院”,自2006年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已经开展科研项目17项,完成15项,新增2项。其中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居国内领先水平,1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新产品开发1项,2项已形成设计规范,2项已直接应用于百万吨乙烯项目前期设计中,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水平做出了贡献。

“辽油―大工研究院”在“一炉三注”技术的配套装置研制与应用过程中,曾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000万元科技立项资助和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3000万元配套支持,相关成果荣获世界权威石油学术杂志――美国《世界石油》组织的2006年“世界石油奖”中的“最佳开采技术奖”。自2006年“辽油―大工研究院”成立至今,已经先后启动了成品油船设计制造技术、电动修井机研制和低温多效蒸发稠油污水处理技术等6项产业项目。

校企合作带来了社会、企业、学校全面共赢。截至2007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通过省市两个校企合作平台,为辽宁企业完成技术合作项目909个,合同金额近2亿元,校企互访累计达3300多人次,解决720多个技术难题,为企业培训科技及管理人员近2000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