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藏:高扬发展稳定和谐主旋律

2007-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马振华 益西加措 我有话说

初冬的西藏,白雪皑皑,天高日暖,景象万千。

雪山上、草原边,不时传出阵阵歌声,汇聚成一曲激昂的主旋律,歌唱西藏发展、稳定、和谐的盛世――

安居乐业

“你住得比北京的部长还宽敞呀!”在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朗色村,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高兴地对致富能人次旺说。次旺连声道:“现在我们很多群众住的房子比旧社会‘三大领主’还好啊!”如今朗色村连成一片的民居已经城镇化了。

西藏农牧民占全区人口总数的80%以上,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衡量西藏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去年起,西藏又进一步规划并实施“安居”工程,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各族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在政府主导下,各地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全面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去年全区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5.6万户,29万农牧民乔迁新居,房屋结构由原来的土木结构逐步转向石木、砖木结构;新增路面硬化的行政村700个,600个村新建了活动场所。“十一五”期间,将有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新房。

西藏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今年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农牧区教育支持力度,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经费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每个学生增加了100元。

同时,农牧民五保户供养和农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农牧区五保户供养标准每人达到1500元,高于全国农村五保户人均供养水平;全区失业保险金标准由2001年的每月人均270元提高到2006年的380元,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2003年后,自治区对运行了50多年的免费医疗政策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全国保障力度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一项涉及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农牧民免费医疗国家补助标准由2000年的15元提高到100元。2005年起,对按规定享受了相应的医疗保险政策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给予最高为3万元的医疗救助。

“现在种地不用交税了,国家还给补贴;小孩上学不用花钱了,国家把他们养了;有病不用再怕了,政府为我们办了医疗保险。”“我们的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共产党的恩情比海深!”林芝地区加热村的藏族妇女旺姆含着泪花说。

西藏年年有新发展,年年有新变化,群众一年比一年更多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近6年来,西藏连续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年全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3.4%,是近10年增速最快的一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大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35元,同比增长17.2%,是多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面对全区部分未脱贫的农牧民群众,自治区党委、政府已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农牧民全部纳入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今后要按照“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实施壮大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有西藏特色的产业,为西藏发展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撑,让所有农牧民都过上好日子!

共筑幸福

“老大妈还有啥愿望给我们说?”在宣讲十七大时,张庆黎书记问工布江达县的一位藏族老阿妈。老阿妈拉着他的手说:“人活着就是要追求幸福!我们从农奴到主人,这是最大的幸福!”“我要多活几年,多享享共产党给我的福。”

八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张听到这一话题,一下激动起来:“和平解放前,西藏的老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能保障,哪里还有什么‘幸福’可想?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西藏的稳定发展;没有发展稳定,西藏人民的幸福永远是一句空话。”

保持社会稳定,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稳定,最大的受益者是群众;不稳定,最终的受害者也是群众。目前,西藏政通人和,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处于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

这一盛举,渗透着中央无比的关怀,凝结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内地省市和中央各部委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支援西藏。除了人才的无私援助外,援建项目涵盖了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及市政等多个领域。一些省市还把对口援助的地市纳入本省市经济发展计划,与本省市所辖地方同等对待。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总投资约312亿元的117项重点工程项目和各省市70个对口援藏项目、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项目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顺利建成,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前35年的总和。今年,国务院批准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项目方案,项目总数和投资额又有大幅度提高。

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有36户村民,是一个以珞巴族为主的民族村,家家住上了新房,修了水泥路,通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珞巴族妇女亚日动情地说:“我们的新家里,除了家具和电器,所有费用全是政府出的,这些都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的特殊关怀,也凝结着援藏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呀!”

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西藏人民得到了丰厚的实惠。他们无不为中央的特殊关怀而备感温暖,无不为祖国大家庭的特殊厚爱而备感幸福。昌都地区藏族干部其布泽仁说:“援藏是保持西藏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世界上哪个政党和政府能做得到?历史上有哪个朝代实现过?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实现了!”

奇葩斗艳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的藏民族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堪称奇葩。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家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和谐民族文化正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一道靓丽“风情线”。

在西藏的小学,学生们用藏语和汉语两种课本学习。珞巴族干部林勇开玩笑说,珞巴族的孩子最辛苦,除了学习藏语、汉语外,三年级开始,还要学英语。

为了依法落实保护和发展藏民族语言文字,自治区制定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政策法规;藏文、藏语在西藏社会生活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在西藏,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西藏日报藏文版》。

每年八月,拉萨要举办传统的雪顿节,各地都有类似的民族节日。每当此时,藏族人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藏历年时最为隆重。无论是酥油、糌粑,还是典巴、邦典,都呈现出一派古老风情和勃勃生机。高原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礼仪、节日、游艺都保持着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

遍布雪域金碧辉煌的寺院、精美的金铜造像、宗教典籍、宗教舞蹈等和唐卡,工艺雕刻,脱模泥塑,面具艺术,玛尼石刻,建筑装饰,器物编织等,仍然放射着迷人的光彩。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拉巴平措说,国家为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西藏的宗教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对民间文化开展了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投巨资对布达拉宫、大昭寺、桑耶寺、罗布林卡、萨迦寺等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培养了大批从事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专业人才,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基地和研究机构;制定并实施了一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

天蓝水清

记者到山南农牧区采访,发现在广袤的田野上,有几百只黑颈鹤在觅食,立刻拍摄。这时,一位当地孩子悄悄走到记者跟前说:“拍照可以,但不能惊吓它们,更不准抛石头,这是村里的规矩。”

西藏群众对大自然和万物生灵深怀爱心。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和教育下,对环境保护尤为上心。

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验收结果显示:青藏铁路沿线所实施的一系列环保措施有效保护了铁路沿线高原高寒植被、湿地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和铁路两侧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那些整天嚷嚷“青藏铁路破坏西藏的高原生态环境”的人,再也难以张开嘴巴了。

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亚洲“江河源”、“生态源”之称,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天然环境保持最好的地区之一。无论到冰川雪山,还是湿地草原,都能感受到西藏的纯净。目前,西藏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0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0.83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03%,居全国之首。

岁末,乘党的十七大的东风,雪域上下正以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全力构筑更加稳固的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